千千看书>青春校园>超级杂牌军>第116章 皖南余波(一)

过年期间,周二狗趁拜年之余,给各部首领开了个会,会上重申了武穆军对国共之争的态度:保持绝对中立。对于国共摩擦区域,一律停止供应双方武器装备,摩擦区域的武穆军部队要严格约束部队,不得介入摩擦。

军委会、新四军方面很快得到消息,对武穆军不分是非深感失望:军委会认为军队正常整顿军纪,却被武穆军提升到国共之争的政治高度,很不恰当;新四军方面认为武穆军不分青红皂白的决定同样影响了抗战大计,是对中国国防力量的釜底抽薪。

军委会、第三战区派来代表,要求武穆军协同清除叛军,被周二狗严词拒绝;新四军方面也派出代表,请求武穆军协助新四军余部归建,同样被周二狗严词拒绝。

在皖南事变涉及的区域,武穆军各部的反应也不一样:王一郎与新四军过从甚密,不但收留新四军残部,收编一部放行一部,还在新四军归建的路线上故意丢弃给养供应新四军,因其属下多与新四军合作过,都自愿配合;柳承海大部执行了命令,只是属下偶有暗自接济新四军残兵的行为,柳承海看到新四军的惨状,联想起南京大屠杀中国军人的惨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上官云相受到委员长斥责,也亲自给周二狗、王一郎做过解释,但是以清剿叛军为名,卡断了王一郎部队西翼的多条交通要道,造成王一郎的苏皖大队腾挪不便。王一郎也对苏皖大队侧背的第32集团军非常不放心,远不如原来对新四军的信任。

王一郎按照周二狗指示,将苏皖大队防区北撤20里,建立缓冲区,上官云相却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吞并了缓冲区。

王一郎见一味的退让不是办法,于是开始针锋相对的反击。

鱼湖镇是鬼子衔接芜湖和宣城的交通补给站,负责为芜湖、宣城之间来往的鬼子提供交通安全、粮草、医疗、油料等事项的便利,驻有鬼子一个中队,加上后勤人员有200余人,分为相距2公里的3个据点,现在鬼子在据点之间白天来回巡逻,晚上探照灯巡视,这是武穆军撤走以后才布置的,原来武穆军在的时候,鬼子平时只能缩在据点里,有任务是出来接应一下,还得小心翼翼怕遭袭击,现在武穆军撤走了,鬼子就成了精,居然敢派兵巡逻捎带骚扰老百姓。

这天鬼子巡逻队受到地雷袭击,不是武穆军的陶罐地雷,而是制式地雷,还附带着的子弹头,炸死3人,炸伤8人,无疑是新进驻的国军所为。

夜里,外围炮楼的哨兵又被击毙一名,探照灯也被击灭,听枪声也是中正式步枪,看伤亡哨兵的伤口也是中正式步枪造成的。

鬼子芜湖守备司令本田佳也大怒,支那中央军也敢招惹皇军,这都是武穆军壮了支那人的胆,一定要灭了这支支那中央军的气焰,我本田佳也算不上好猎手,可是打不到老鹰还打不到麻雀?于是,筹集物资、部署部队,准备驱逐这些支那中央军。

其实,这都是王一郎安排的,要的就是鬼子和国军能够交战,要么第32集团军就和鬼子干,要么就退回原防区,把占领武穆军的地盘交出来。

鬼子大批给养运往宣城、鱼湖镇,引起国军第32集团军的警觉,就在鬼子发起进攻的前3个小时,全部撤出缓冲区回到原防区。

鬼子一拳打了个空,却也占了一些地盘,使芜湖、宣城之间的交通线更加安全。

周二狗借机找第三战区长官部交涉,指责上官云相对武穆军步步紧逼,对鬼子望风而逃,要求第三战区划清防区,芜宣一线如果第32集团军作战需要,武穆军可以后退让出防区,但是第32集团军必须对芜宣一线保持控制,以免鬼子威胁武穆军防区侧翼安全,如果第32集团军没有能力保证芜宣一线安全,则由武穆军驻防,但是第32集团军必须撤出该防区,并保证不再涉足该防区。

顾祝同又被周二狗将了一军,只能怪上官云相不争气,于是叫来上官云相,将周二狗的电报扔给他,让他选择是占据该防区还是让给武穆军。

上官云相也是军人,也有脾气,也要面子,他选择了占据芜宣一线防区,给第三战区争口气!

上官云相派出六十三师向宣城挺进,打算占领宣城及以北30公里地区,五十二师、一零八师接应、打援。

六十三师经过激战终于拿下宣城,可是鬼子并未按预想增援。芜湖鬼子派出一个联队反扑宣城,与六十三师激烈交火,六十三师不敌退回宣城;铜陵鬼子一个联队援兵攻下五十二师驻守的南陵城后,绕过一零八师的阻击线,折而向第32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宁国挺进;稍后赶到的池州鬼子一个联队尾随至南陵,先做出跟随前面鬼子联队进攻宁国的动作,然后突然转向突破一零八师侧翼,掐断3个师的退路;上官云相紧急调动其他部队增援、阻击,搞得手忙脚乱。

鬼子也分析出国军各部队的不协调,没有一兵一卒进入武穆军防区,只是严加戒备。

王一郎看着国军官兵浴血奋战,强忍着出兵援助的念头,还得压制手下的请战,一定要上官云相给个说法。

上官云相也深知此时王一郎如果施以援手,战局即可改观,可是他既无权调动王一郎部也不好意思向王一郎求助,眼睁睁地看着3个师岌岌可危;在他调兵遣将增援、阻击的同时,鬼子从芜湖、铜陵也派出更多部队增援;眼看着战事要蔓延成皖南、浙西北的大战役,而无


状态提示:第116章 皖南余波(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