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铁血大军阀>217.参战问题
飘萍认为“中国究何所适从,此实关系中国之生死问题。”其他一些舆论也认为“此中国存亡之大机也”。

对这个关系中国生死的问题上,有众多不同的声音。各派都纷纷亮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中孙中山坚决不妥协的反对参战态度颇引人瞩目。孙文发对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的时候。

辛亥革命胜利后,面临国内外极其复杂的社会形势,孙中山为民国的巩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社会丕变时期人心思定带来的改革阻力,以及帝国主义的干涉,使得资产阶级政权一开始就陷入重重危机之中,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

孙中山一直把列强的承认作为中华民国合法的标志之一。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马上转道欧洲,寻求列强的承认。但是列强对中国民国始终不予承认,这给孙中山的压力非常大。孙中山两次接见美国国务院特使邓尼,请求美国承认。与邓尼同来的特派记者姆科密克记载了这次会见:“美国的外交代表,以无庸置疑的明确性与无庸置疑的强调语气告诉孙中山,美国是决不会承认南京政府的,以迫使孙中山将此视为来自美国的具有摧毁力量的最后通牒;而这个共和国正是孙中山最希望获得帮助的国家,他毫无办法,于是转向了北京。”

列强为什么不承认呢?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一语道破:“告戒上海的共和领袖们,指望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孙逸仙去争取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尽早承认是痴心妄想。他说,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外国的信任,革命党的领导人向莫保证,他们一定推戴袁为首届总统。”可见,帝国主义早已选好袁世凯作为他们在华的代言人。列强不但不承认,反而积极地进行武装干涉。

因此,当1917年中国参战问题一经提出,孙中山马上就发表文章,他认为之前的段祺瑞也好,还是现在的李默涵和黎元洪也罢,参战的目的并不是象某些人宣传的那样要乘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争取免除部分债务并获得国外援助、发展中国实业。恰恰相反,黎元洪控制的北京政府,是得到世界承认的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在这个幌子下面,李氏和黎氏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借参战实行其统一计划。

对此,孙中山很清楚,一旦李默涵和黎元洪的计划得逞,那么他自己就彻底没希望了,孙文当然也就决对不会支持参战了。早在1917年3月他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要求两院否决参战议案。电文中,他指出一国之地位能否上进,须视自力。有些人认为中国加入可以一跃成为头号强国,外交从此顺利,那纯粹是一厢情愿,是大大的幻想。

同日,他又致电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申述中国不能参战的理由,为中国计,为英国计,请英国不要拉中国参战。12日,他又致电段祺瑞,反对中国参战,并指出英、美可能借监督之名来控制中国财政。5月16日他又致电北京民友社、政学会、政余俱乐部并参、众两院,重申反对中国参战的理由。5月中旬他还派廖仲恺赴北京运动议员反对参战。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更坚定了孙中山反对参战、决心恢复民国的信心。他认为俄国的革命是“革俄皇之命”,这与他成功领导的辛亥革命相同,都属于共和革命性质。他甚至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完全是受中国辛亥革命影响才发生的。他说:我国“共和成立六年,其成绩似殊无足观,然其影响于世界为力之伟大,则真令人不可思议!俄罗斯之变**而为共和,全由中国之影响也。俄罗斯之顽固**,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此外,俄国革命爆发,意味着他所担心的英、俄同盟的破产,中国也将避免成为“印度第二”的命运。这对孙中山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心理上的支持。

不仅反对参战,孙中山还以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为借口,要讨伐李黎政府。这让正在南京酝酿起兵的冯国璋有些心动,毕竟眼下他还是民国的副总统。


状态提示:217.参战问题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