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出了苗,顾守仁伺弄得更加精心了,农谚说:秧好一半谷。每日早早便下地干活。林生也是个勤快人,有多大力就使多大力,从来不带偷懒的。
这一日顾守仁刚吃过早饭,才走出灶屋,便呀了一声:“不好!赵华家的茅草屋子烧起来了。”
李氏向来和赵华娘关系亲近,听得这么说连忙出来细看,秀莲几个也闻声跑出来。
一眼望去,茅草烧成的火团子,凭借风势,红红的火苗直冲云宵,鼓起一股股浓烟。不多时,便听见茅草屋上的竹把杆被烧得劈哩叭啦响,象放爆竹似的;失火处很快便人声噪杂,大家都跑去救火;
顾守仁早脱了棉袄,提起一桶水便朝失火处飞跑着,林生也有样学样地快速跟了去。
秀菱来这儿的时间虽不长,也晓得茅草屋的壁子是芦苇编好后抹上泥巴制成。泥巴壁子时间一长,也掉了泥巴露出个光芦苇杆杆。这样的房屋,真是沾不得半点火星子。加上风又大,这家人家的财产怕是保不住了。
果然顾守仁回来时苦着脸说:“赵华娘对着天哭呢!茅屋烧没了,连家里的杂物,铺盖,带口粮都烧掉了。这天儿还冷,叫他们娘三个可怎么好?”
停了一停又说:“赵华那孩子也可怜,十三岁就开始学犁地了,那时犁头都抬不动,好几次见他被犟牛拖倒在泥水里。 [
李氏愣了愣,也为这家人操起心来。赵华爹前年得了伤寒,不久就过世了。留下赵华娘年纪轻轻守了寡。
赵华比秀莲大个两岁,本是个读书的料,连先生也常常夸他。可惜家里倒了顶梁柱,家境一下子就跨了下来,哪有余钱读书?只好退了学,小小年纪便开始捏锄头把子。
赵华娘手勤快,针线活也好,有钱的懒婆娘们就找她锥帮纳底,缝单做棉。到了年跟前儿,她帮人家包豆包,做年糕。反正为了糊嘴,不管啥活,有人招呼就到。干完活,也有给她俩钱的,也有给她几碗米的,还有的给她豆包、年糕的。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这会子又碰上这样的祸事!
林生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听了也插嘴说:“哭得真叫那个凄惶,让人听得心里怪不好受的。”
顾守仁一边拿出棉袄穿上,一边清了清嗓子又说:“方才众人提议,一家凑一点儿,不拘米也好,钱也行,就是木板,树条也可以;好歹再帮他们搭个茅棚起来住着,不能眼看着人活活冻死,饿死不是?”
秀菱眨着大眼睛问:“爹,那咱家凑什么给他们?”她虽然知道自己家也不宽裕,但爹娘都是善心人,绝不会袖手旁观的。何况李氏还与那赵华娘要好。
李氏想了想说:“赵华娘也怪可怜的,在洲上又没个亲没个戚,我寻思着,把他娘三个接来咱家住几天成不?”看了看顾守仁的脸色又说:“等他们家的茅草棚子搭起来了,再让他们搬回去!到时,咱再凑点儿粮食给他家,你说呢?”
顾守仁点点头:“你看着办吧!乡里乡亲的,帮一把也是应该。”然后头也不回地同林生去田里了。
李氏得了这话,便打算去把赵华一家接过来。秀菱赶着她娘说:“我也去!”李氏嗯了一声,秀菱便一溜小跑的跟在她娘后头。
到了赵华家门前,见他家的茅草屋巳化成灰烬,此刻地上又是水,又是灰堆一片狼藉。赵华娘眼泪直流,满面愁苦。秀菱记得她原本是个爱笑的人,笑起来两边腮上有很明显的酒窝子,挺喜庆的。
再看她儿子赵华,长得随娘,笑起来也有酒窝。只是现在低着头,咬着牙,想必心里是不好受的。
赵华的妹妹叫赵美儿,比秀菱大一点,自己眼睛里含着一泡眼泪,却还劝着她娘说:“娘不哭,娘不哭!”
李氏走过去,用手搭在赵华娘肩上说:“想开点儿,再寒冷的冬天也会过去不是?虽说目前遭了难,以后日子会好起来的,再说你还有两个这么好的儿女呢!”
赵华娘伸手拭了泪,不知怎么总也拭不尽。
赵华低低地喊了声:“顾二婶,秀菱妹妹。”赵美儿也跟着招呼。
李氏忙应了说:“这两孩子还真懂事儿!”
秀菱眼眨眉毛动地劝说:“赵婶婶别哭。我爹和我娘说了,接你们去我家住几天。等洲上人帮着重新搭好了茅棚,再让搬回来。吃的也不用愁,大伙儿给凑些粮食呢!”
赵华娘为难地说:“你们家也不宽裕,我哪好意思带着三张嘴巴去打搅?洲上人都善心,也不知将来怎么报答才好!”
赵华亮亮的眸子一闪:“娘,以后我会想法子赚钱,还人家这份情。咱家不会总是穷的!”
他出声吐字很是清晰,秀菱直觉这是个很有心气的男孩子。长得也俊秀,说话的时候,那对酒窝时隐时现,眼睛里有一股灵气,真不象个庄稼人。
李氏嗔道:“都这时候了,你还跟我客气啥?不过几顿饭的事。走吧,走吧。先去我家安顿下了,你们还得忙地里的活呢!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时候不拾掇好,秋天收什么呀?”
说着就搀起赵华娘,又扭头对秀菱说:“你拉上美儿姐姐一块上咱家去!华子,你也相跟上,没啥不好意思的。我家有事,你们也不会干看着不帮一把对不对?”
秀菱乖巧地一手挽起赵美儿的手,又扯住赵华:“走啦走啦!”
李氏将人带到自己家里,秀莲晓得她们早饭也没吃,早煮了一锅红薯。看见赵华娘来了,就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