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军工之王>第四十五章 访问共和国

九月二十号!

美国总统布兰克乘坐象征着全球最高权力的空军一号,开始了对共和国为期七天的国事访问,这也是这一届美国总统第二次访问共和国。

当美空军一号缓缓降落在燕京首都机场时,以共和国主席为首的高层特意在机场,以最高的待遇迎接美国元首的访问,随行的还有共和国政府首脑吴总理。

在美总统座驾飞行至共和国领海后,空军便派出了四架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全天候轻型j10战斗机满挂实弹,前后左右的拱卫哲对方的飞机,直至空军一号安全降落。

随即在共和国主席的陪同下,美国总统布兰克简约了共和国三军仪仗队,军乐队也立即奏响了双方的国歌,而三百米远的一个个崭新的礼炮朝空中鸣响了最高规格的21响!

说到这礼炮,当中可有些故事,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

礼炮仪式起源于德国的中世纪,当时在奥格斯堡城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从前线凯旋的皇帝,决定鸣礼炮100响,但负责鸣炮的军官数到后来数糊涂了,鸣了101响,从此,鸣礼炮101响的传统就沿袭下来了。

另一说,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英国已成为当时头号殖民帝国,世界上几乎每块大陆都有它们的殖民地。

当英**舰驶过国外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内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

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

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是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

美国总统脸上时刻挂满了笑意,全程慢步检阅了共和国三军仪仗队后,然后乘坐挂有美国星条旗的国产凯迪拉克轿车,在共和国的带领下驶向国宾馆。

共和国的国宾馆很有历史味道,18栋设计风格迥异的现代化接待楼,客房400多套,还要建室内网球场、游泳场、健身房等。还决定要将原有的亭台楼阁古建筑重新修缮,外部保持原有风格,内部改成现代化装修。

第18号楼总统套楼是楼群中最重点、最豪华的建筑,其外形是纯中国皇帝宫殿结构,黄色琉璃瓦铺顶,绿色画栋

国宾馆雕梁环绕,楼高3层,处处富丽堂皇、金玉交辉,楼内的总统卧室更是气派,使用的大床和衣橱都用紫檀木精雕而成,落地宫灯分列四周,雍容瑰丽。

卧室前的落地大挡屏用红木精雕细刻并配以十余幅山水花鸟画卷,营造出浓浓的中国情调,除总统楼外,其它17栋楼有西方别墅式的,有伊斯兰式的,也有东方民族式,但均是现代化建筑,楼下一般是会客室,备有餐厅或会议谈判厅。

可以说共和国的国宾馆是古今相映、珠联璧合,整个国宾馆古木茂密、碧水潺潺、绿草茵茵、柳堤弯弯、石桥小径通幽,恰似人间仙境。

当天晚上,共和国举行的欢迎晚宴就设在了18号楼大厅,整个大厅可以容纳近五百人同时用餐,而这次招待美国总统的菜式主要以中式和西式相结合,应有尽有!

随美国总统布兰克同行而来的嘉宾们也被安排在一起,所以把略显空旷的大厅给占得满满当当的,晚宴共计安排了十二桌,靠近演讲台的主桌坐着双方国家的高层人物。

“很高兴有机会再次来到美丽的共和国,在这里我代表我的国家和人民对热情的共和国表示感谢,两国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希望以后两国政府、人民的友谊天长地久!.。。”,布兰克率先登上了演讲台,进行了国与国之间的规定动作,对今晚共和国举行的晚宴表示感谢。

其实说白了就是拍拍马屁,别人花了大钱招待你,作为客人肯定要说一些正面、感激之类的话,不然别人会笑你这人不懂事。

晚宴在八点钟准时结束了,随即便是两国领导人的共同会见闻讯而来的媒体,双方元首当然也有在长枪短炮面前握手拍照等规定动作。

在简短的回答了各路记者的提问后,见面会便匆匆结束了,可真正的大戏才刚开始!

18号楼会客室!

整个会客室装修奉行简洁、低调和庄严,在两位国家元首的后方悬挂着一副巨大的水墨风景话,衬托着会客室高端大气上档次。

“尊敬的主席先生!我方这次到访主要还是为了全球经济复苏,希望贵方能在这一方面做出有效的行为,为我们国家的一些企业开放更大宽度的政策!”,布兰克面带微笑,嘴里叽里呱啦话被他身边的同声翻译出来。

很明显!美国总统这是在用一种请求的口气跟共和国主席交流,其实在来之前,美国总统的高级顾问团队就为他分析了这次访问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副总统拜登吃了鳖以后,这个强大的帝国收起了一贯强硬的态度,希望以温和的谈话在这次访问中取得利益。

“总统先生!对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国家有通盘的考虑,至于给贵方企业以更好的政策,这需要我们政府和贵方在进


状态提示:第四十五章 访问共和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