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大哉大明>401.第401章 林丹汗的怨怼

皇太极要兑现自己的承诺,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此次行动,要在朝鲜获得大量的粮食等物资,二是要女真必须在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或者大部分的需要之后,才能兑现对蒙古人的承诺。

其中,首要的条件,就是在朝鲜获取足够的物资。仅此一点,恐怕就难以实现。朝鲜地区确实是耕作稼穑,可本身的出产不是很多,多年来也一直丰欠不均,官库中的积存不可能有多少。否则的话,后金早就下令从朝鲜征集粮食物资了,根本不用等到现在,而且还浩浩荡荡地出动十万大军。一动用了军队,那就意味着就连温文尔雅的“征集”两字都扯掉了,直接就是动手明抢了。

况且大明的信使已经派出,他们倍道兼行,应该比大军的速度快上许多,朝鲜当局也会提前得到消息。

而且大明信使的任务,也不仅仅是通告和劝说,也是还有着其他的手段的。若是朝鲜当局依然执迷不悟,那些此前已经渗透朝鲜半岛的锦衣卫,是不介意在那里放上那么几把火的。

如此一来,后金在朝鲜获得足够粮食物资的希望,多半就会落空,或者尽管有所获,可所获也是甚少。这样的话,皇太极的承诺就永远没有兑现的可能——后金自己都不敷使用,如何还能照拂蒙古这个小弟。即便能够分一杯羹,恐怕也就真的是分一杯羹……多少分给他们一点点儿意思意思。

而且,在这么一个风雨飘摇、彼此间关系十分敏感的时刻,后金对蒙古这个小弟,或许也会有所防范。

因为,随着前段时间不断地有蒙古人归附后金,现在的女真和蒙古的联合体中,蒙古人的数量恐怕早已经超过了纯种的女真人,只是因为女真的“精锐”多,或者众多的蒙古人中没有一个极其强势的人物,无法将众多的蒙古人团结在——采取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自己的周围,皇太极才能够牢牢掌握着这个联合体的主导权。

不得不承认的是,女真的“精锐”,的确是有着士卒精悍的原因,可同时那也是精致的装备和充足的物资保障的结果。皇太极肯定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他也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巴牙喇们饿着肚子,仅仅是为了自己当初的一句承诺,就甘愿冒着女真和蒙古有可能发生“主次易位”、进而有可能导致丧失主导权的风险,转而把粮食等物资双手奉给蒙古人。

在这么敏感的时刻,如果再以一定的资助为诱饵,打出林丹汗这张牌,就更是好了——至少可以让蒙古人“多了一种选择”不是。若是林丹汗有粮,号召力恐怕会增加不少。当然了,像以前一样,林丹汗是不会“不劳而获”的。

一方面,可以使手里有料的林丹汗加大对蒙古人的吸引力,继续从后金那里分化一部分蒙古人。另一方面,在此次进攻建昌的战役中,以援助为诱饵,需要林丹汗做两件事。

第一件,只要大明开始了对建昌的进攻,林丹汗就不得再与建昌的蒙古人有任何的联系,既不能资助,也不得收拢由建昌逃出的蒙古人,更不能派兵直接支援。

第二件,当大明将建昌包围之后,林丹汗要保证其他的蒙古人也不能对建昌进行支援。具体来说,就是保证没有从北面和西面来的蒙古人,不能接近建昌城。

为了“配合”之后的行动,也为了“维护”林丹汗在蒙古人中的“形象”,他可以事先可以有一番举动……譬如他可以大肆号召蒙古人的皈依旧主而又不给出明确的承诺和好处,并伺机与建昌的蒙古人发生不可调和的纠纷,号召所有的蒙古人将建昌的蒙古人视作敌人,或者宣布建昌的蒙古人是叛徒等等。

至于具体如何做,请林丹汗自己斟酌。其目的,自然是为后来的对于建昌蒙古人的求救冷眼旁观,预先寻找一个“道义上”的“依据”。

这个任务,还是交给博尔特去完成最为合适。为此,皇帝陛下把博尔特招到身边,将大明下一步的计划讲述给他听,同时,如何劝动林丹汗,两人也是反复推演。之所以如此慎重,是因为有些事情,是不能对林丹汗敞开来说的。

在此次对建昌城的进攻,林丹汗的作用非常大。若不是有他在北面和西面建立一道隔离墙,大明对建昌城的进攻,恐怕就不能放心大胆地进行。

此前大明一直容忍建昌城始终被蒙古人占据,容忍山海关的侧面有这么一个如鲠在喉的钉子存在,实在是因为有许多不得已的原因,其中无法切断建昌城的蒙古人与北面和西面蒙古人的联系,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大明自己也是可以派兵去建昌城的北面和西面构筑一道隔离墙的,可那样不仅要动用比进攻建昌城本身更多的兵力,给养军辎也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补给线遭受不断的骚扰,付出的代价也肯定非常惨重。一旦补给线遭到彻底的破坏,全军覆没也并非不可能。

现在,因为有了大明不时的输血,林丹汗又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儿。恢复了元气儿的林丹汗,肯定就会被大明派上用场。

像上次一样,林丹汗应该也会接受大明伸出的橄榄枝。

上次的合作结束之后,皇帝陛下很是守约,信守承诺,非常痛快地批准向林丹汗移交了三百余车的粮食等物资。

本来双方约定的是“林丹汗若是全歼三千名后金士兵,大明给予五百车物资的援助”,后来的实际情况与约


状态提示:401.第401章 林丹汗的怨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