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明军的措施也是简单而明确,对于求援的信使,一概放行,而对于那些想窥伺的斥候,那可就对不起了,只要发现,一概是斩杀殆尽。
击溃了蒙古人的出城突袭之后,明军的包围圈算是稳定下来。城内的蒙古人似乎也放弃再次出城突袭,而是专心准备防守了。
而城外的明军更是不慌不忙,壕沟挖掘完毕之后,又在距离建昌城墙的八十步、一百步和一百二十步的地方,分别又挖掘了一些半人深的土坑,挖出的土,就势堆在土坑靠近建昌城的那一侧。这些土坑有的大些,可容七八人趴伏,有的却要小些,仅容三四人甚至两三人。
而且土坑与土坑之间的距离,也是不均等的,有的距离近些,有的距离远些,反正在城墙的正面,纵向展开着,都有这样的土坑存在。
这些壕沟或是土坑的“工程”,都是在何腾蛟所带来的那四五名参军人员的指挥下进行的。
他们使用着叫不上名字的仪器,又是看又是量,然后就在那里或是这里撒上白灰,接着就告诉随军的青壮和辅兵,在这里挖坑,土坑要多宽多长多深,那里挖沟,这沟又得是多宽多深多长……
土坑挖的差不多的时候,一队队的火铳手就被带了过来。在士官们的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他们纷纷按照分划的区域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身体趴在土堆上,将手里的火铳,朝着建昌城城墙伸了出去,两眼开始瞄准,开始模拟发射火铳的动作。
很多人,不,是几乎所有人都感到土坑、或土堆有些不合适的地方,所以他们就叫过在旁边等候的负责挖坑的青壮和辅兵,告诉他们这里的土坑浅了一些,需要再往下挖一挖,那里的土堆高了一些,需要铲平一些……有的人觉得辅兵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白费了不少的唇舌,辅兵却仍然不明所以,因此火铳手们就自己动起手来,将土坑重新修正一番,然后自己的身体趴伏上去,摆出几个发射火铳的动作,若是不满意,就又重新修正,直到最后自己彻底满意为止。
在正对着城门方向,距离有两百步的地方,就是那帮新建炮营的炮手们忙活的身影。
就像明军们曾经看到的他们训练时的那样,炮手们挖掘的带有平整弧度的土坑,他们此时才知道,这样的土坑叫做炮位,顾名思义,应该就是火炮的位置的意思。那些平整的弧度,是为了缓解、释放发射之后产生的后坐力而设。
这些个新名词儿,明军兵士们有的明白的快些,有的明白的慢些,但几天之后,不管是脑子聪明的还是不聪明的,对这些新鲜事情,就都能够知道其中的含义了。
可令明军兵士们始终没有弄明白的是,分布在东门的明明只有一大六小七门火炮,可他们这些炮手,为何却准备了足足有十二个炮位?!
————
足足十天之后,明军的挖坑工作才算是告一段落,诸事也准备的七七八八。
就这准备速度,就连城内的色楞都有些等不及了……你到底有多大的本事,麻烦你赶紧使出那么一两招,也让我们见识一下,若是真的无法抵抗,我们就干脆投降,反正早就有不少的蒙古人投降过大明,想来也不会就唯独将我们拒之门外吧!
就在城内、城外的共同期盼中,明军的攻城战,终于开始了。
第一次攻城,孙承宗命令负责主攻东面城墙的总兵王廷臣派出了两千兵士,负责攻击其他三面城墙的马科、白广恩和杨国柱三位总兵各出兵一千五百人。
其他三面城墙的情况暂且不提,如今单表这攻击东面城墙的王廷臣所部。
两千兵士整好了队伍,面对着城墙全面展开。在长官的带领之下,他们呐喊着,前排兵士高举着盾牌,后排的兵士搬抬着巢车和云梯等攻城器械,向着城墙逼近。
可是,等到了距离城墙八十步时,长官喝令停止前进。前排的兵士,将盾牌紧密地连成一片,后面的弓箭手开始张弓搭箭,向城墙之上抛射箭矢。
这些都是常见的攻城之战进攻一方的招数。若是换成蒙古人或是女真人做为进攻一方的话,开始的弓箭打击是由骑兵完成的。明军的骑兵本就不多,而且他们的骑射功夫,说实话的确不如那些游牧出身的蒙古人和女真人。
但是,不管是骑射,还是步射(步兵射击),其目的自然是先对敌方进行一番打击,消耗对方的一些力量。
看今天稍微有些反常的,就是他们停下的距离有些远。八十步的距离,也就是箭矢刚刚能够到达的射程,可杀伤力却是根本不能指望,别说对方是身着锁子甲、连环甲之类的金属甲胄,就是那些皮甲、棉甲之类,也是奈何不得。胆子稍微大些,还可以伸出手去,将从空中轻飘飘飞过来的箭矢轻轻拿在手中,就像是做游戏一般。
另外,还有一点,城头之上心细的蒙古人或许也已经看了出来,那就是……这些明军,为何要蹲下身体呢?
“怕死呗!”蒙古人心中的疑问刚刚产生,就被自己心里升起的轻视、甚至蔑视所化解。
半蹲下身体之后,所受到箭矢攒击的面积,就能够减少一小半,这是几乎人人都知道、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如此一来,半蹲下身体之后,自己受到攒击的可能性变小了,可也无法权利开弓放箭了,那对敌方的打击也不是相应地减小了吗?!
“怕死呗!明军还是那个样,只求自己安全,全不顾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