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奋斗在香江>第二百九十三章 沃尔特.迪士尼
能理解中国文化,梦工厂拍摄的华语电影就能在这个地区畅通无阻。

加拿大和美国都是移民国家,主要都是由那些人组成呢?以人种来分,美国和加拿大主要是由白人和黑人以及黄种人组成,其中,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黄种人站了北美黄种人的80,剩下的都是北美的原住民或者是其他地区的黄种人,比如。印度啊、本地的印第安、因纽特人、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人。

除了这些黄种人理解不了中国文化外,其他的多多少少都能理解一点。

在这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黄种人移民中,华人又占了绝对的多数,来自日本和韩国移民其次。把这些人全部加在一起,大家想想看,这个市场该有多大?

可惜,这个市场这么多年来,都没有被人重视过。这么大一个市场几十年来就一直这么空着,没有人去占领,或者有人看到了,但他们又没有资源把这个市场给整合起来。

市场一直在哪,一直等着被人发现,一直等着被人开发!

到了九十年代,这个巨大的市场终于被好莱坞发现,于是他们迅速出手,很快就把这个市场给占领。

可笑的是,邵氏和嘉禾一直都想打入好莱坞。一直都在好莱坞主流电影市场苦苦挣扎,却偏偏看不见近在咫尺的北美华人市场。

或者是,他们其实早就看到了,可偏偏却无法打开它,不知道该拍什么样电影才能满足他们。

其实这类电影并不难找,其实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北美华人拥远都是由两部分人组成,老移民和新移民。

老移民不用说了,都是满清时代或民国时代移民过来的人,新移民是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也就是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移民过来的中国人,当然这里还少不了在本地出生的移民二代或三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皮白心的香蕉人。

其实这种香蕉人只占北美华人的少数,绝大多数的华人移民对中国文化都是能理解的。包括华人移民的二代、三代。

受自己父辈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并不排斥。

而这些都是华语电影的基础观众,那么为什么香港、台湾或者以后的大陆拍摄的话语电影,为啥迟迟打不开北美的华人市场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搞清楚当地华人的消费需求,其实不管在北美生活的华人过得在穷困,他都有精神上的需求。但他们生活的环境和遭遇不同,一般的华语电影是撬不开这个市场的。

香港的那种无厘头、下里巴电影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些移民大部分都是精英,或者说他们是文化修养都比一般中国人要高出不少,香港那种毫无逻辑的那种鬼扯或者是只知道搞笑的电影,生活在北美的华人是不会看的,在他们眼里,看这种电影纯粹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无聊的很,还不如看好莱坞的电影,至少看得没那么糟心。

香港的武侠片,除金庸和古龙,其余的根本就没人看,北美华人对打打杀杀的武侠片没多大的热情,在他们眼里,这些打打杀杀武侠片,都是自己人杀自己人,海外华人都很团结,这种互相厮杀的影片,在北美的华人圈,是真心不怎么感冒。

除非是拍像霍元甲、精武门这样的电影,专门打白人,这倒是有很多人看,因为华人总是被白人欺负嘛,但这种电影拍多了也不行,一是因为你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这样电影你拍一点就行了,老是这么拍,那些主流人士肯定会有意见,而且也跟中国的儒家文化宣扬的中庸平和不符,而且看多了,观众也会腻味,毕竟现在华人的生活环境,比起以前的华人移民要好得太多了。

因此,武侠电影,揍洋人的电影,只能偶尔拍那么一下还有人看,多了就没人看了。

台/湾那种纯文艺片,也不行。以前行,现在不行了,原因是艺术档次是有了,但不够商业,而且台/湾电影人为了节约拍摄资金,在六、七十年代拍了很多的三厅电影(客厅、饭厅、咖啡厅)。

这种三厅电影开始还行,多看几遍,也就看腻了,而且制作也非常的粗糙,不要说跟好莱坞的电影比,就是跟好莱坞的电视剧,也是没法比。

因此,在北美华人市场火了一阵子台/湾三厅电影,很快也就没落了。

拍移民身边的故事,拍移民自己的故事,拍移民过去的故事,拍移民家乡的故事,拍摄华人的历史故事,拍摄中国的历史故事,而且背景场面要够大,不能太小,制作要精良,道具什么的也要精致,故事情节要紧凑,故事结构要合理,如果是拍历史片,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故事桥段,都的仔细考据历史。

故事还不能太过于老套,必须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时尚元素,要给人一种国际范的感觉,前世的韩剧,不论是古装还是现代剧,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

这些都是梦工厂对北美华人市场经过多年的长期考察和摸索后,总结出来的经验。

仔细回想一下,前世的《北京人在纽约》,讲得就是华人移民自己的故事,在北美华人区引起的很大反响,收视如潮,就是最好证明。

可惜,《北京人在纽约》的红利没被中国人得到,反而被好莱坞拿去了,也就是这部电视剧,让好莱坞发现话语小众市场有多大。

找准了市场,梦工厂在北美开始迅速的成长了起来,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和漫画,以及动画片又被返销到东南亚市场,又因制作精良,故事


状态提示:第二百九十三章 沃尔特.迪士尼--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