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夺鼎1617>第七百六十四章 彼攻我守(七)
各地佳丽来,也算是天下太平,五洲同乐!”

“你可知这纸墨从何而来?”

“回老爷的话,这不都是行辕庶务采办而来的吗?若是老爷觉得不好,那奴婢明天传话给他,让他在这淮安府再行采办些精品便是了。”

“不必了。只怕到了京城,也未必能够采办到什么别样的东西。”洪承畴没头没脑的冒出了这么一句话。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书童科儿和船舱中伺候的人们都是他身边近人,却都对他这话摸不着头脑。

“这纸,这墨,都是从李守汉治下而来。连号称是人文荟萃之地,文房四宝产地的江淮之间都用得是他李家的纸墨,还有何处不是使用他李家的纸墨?”洪承畴在心中长叹一声。用一句说俗了的话来概括,受历史局限性,洪承畴那颗两榜进士出身的脑袋想破了,也想不到商品倾销这类的概念和手段。他只看到了这一路北上,沿途各地看到的南中商品在市面上横冲直撞的景象,便是他这个朝廷一品大员,桌上写信用的信笺和墨这类不起眼的东西,都是出自南中。

“从铳炮到火药,从粮食油料盐巴到布匹绫罗绸缎,还有那些不是出自南中的?”洪承畴一边笔走龙蛇写信告诫提醒博洛不要推进速度过快,免得中了李华宝的奸计,一边脑子里倒海翻江的思考着南货泛滥的情形。虽然眼下南米南布渐渐少了,火药铳炮更是难觅踪迹。可是,其他的南货却仍旧在市场上比比皆是。“唉!彼等一面在战场上与我对峙,一面又有大量货色在我大清治下出售。我大清,一面每日里作战日费何止万金,一面又有大量银钱流水价流淌进入南中商人的腰包!这又该当如何是好?”

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洪承畴笔下的功夫十分来得,况且脑子里原本已经有了颇为成型的想法,自然是一挥而就。一封书信写成,自己又在灯光下读了一遍,没有什么错漏笔误之处,又以工笔小楷誊抄了一遍,签名花押,用上图章。命人取来关防大印,在书信封套上用了关防。

唤来行辕中军,“命人连夜启程,沿运河南下,火速过江,送到松江府前敌,面呈大将军博洛王爷处!三日之内务必送到大将军面前!各地沿途官吏,若有拦阻,杀无赦!”

那中军却是面有难色,看着洪承畴那白净面孔上杀气浮现的神情,口中有些嗫喏“大人,三日内只怕是不行,以标下看,三日内沿运河南下,怕是连江边都到不了的。”

“此话怎么说?!”洪承畴终于爆发了,那个当年的洪疯子,洪魔王瞬间回到了宣抚使洪大人身上。一夫而怒,千人辟易。何况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见洪承畴暴怒,一副马上就要杀人的神情,舱中众人登时浑身冷汗直冒,除了行辕中军和书童科儿之外,所有人都跪倒在地。

行辕中军用眼睛余光扫了一眼努达海,“这个狗奴才,定然是他说话做事狂悖无礼,惹恼了宣抚大人,一会少不得要借你这颗脑袋来平息大人的怒火。”心思电转口中却是依旧平静严谨额回复“大人,晚饭时河道衙门送来了军情通报,南面扬州的邵伯船闸,两日前被贼匪袭扰,火烧了船闸。眼下,船闸损毁严重,运河河水泄尽,河中大小船只动弹不得!”

“你说什么?!区区的小股贼匪,怎么知道滋扰烧毁运河上的船闸?”洪大人当真是要杀人了!

船闸,又称“厢船闸”。由闸室、闸首、闸门、引航道及相应设备组成。船只上行时,先将闸室泄水,待室内水位与下游水位齐平,开启下游闸门,让船只进入闸室,随即关闭下游闸门,向闸室灌水,待闸室水面与上游水位相齐平时,打开上游闸门,船只驶出闸室,进入上游航道。下行时则相反。

座落在里运河上的邵伯船闸,就是一部中国运河历史的浓缩。中国是世界上建造航闸最早的国家之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兴建广西灵渠上陡门,就是利用单闸以调整水差,保证船舶顺利通航。从春秋开筑邗沟,到后来的大运河漕运、盐运,直到明清时代,大运河的水上运输功能,达到了顶峰。

而邵伯船闸,则是出自东晋的那位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故和成语的谢安之手。淝水大战获胜后,谢安官封太保,都督十五州军事,权重一时。后来受到皇室嫉妒,谢安被迫请求出镇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在扬州东北20里一个名叫步邱(今邵伯)的地方,筑城屯兵。

他发现步邱城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农田常受干旱,东部农田又易受涝,便率民众筑堤挡水。设立拖船过埭(堤)的绞关,时称“埭程”。从此新筑大堤确保了当地一方平安,而往来江淮之间的船舶仍然照常通航。当地百姓为感谢谢安之德,将他比为春秋时期德行高尚的召伯(古语召同邵),所筑之堤名为“邵伯埭”。这就是位于大运河上最古老的过船设施。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在沟通中国南北交通中的重要地位,运河上的船闸发展也发展迅速。当时的邵伯船闸已经发展为三门两室船闸,也就是有两个梯级的双闸室船闸,类似于现在的三峡五级船闸。具有相当的规模,堪称中国第一。日本一位名叫成寻的高僧,在其所著《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辰时至邵伯镇,上船,未时,开水门二所了。次开一门,出船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朝年间,日本僧人成寻坐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


状态提示:第七百六十四章 彼攻我守(七)--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