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时空中,苏联级战列舰作为苏俄自己全新打造的一款战列舰,被斯大林寄予极大厚望,甚至在这一款战列舰刚刚立项设计的时候,就定下了15艘的庞大生产计划,可谓是雄心勃勃。 在苏联级战列舰的几个设计方案中,甚至包括有75000吨排水量级别的超巨型号战列舰,虽然考虑到当时苏俄造船业的生产加工能力,最后斯大林亲自拍板的苏联级战列舰设计方案吨位要小一些,但也是一个有着65000吨排水量的庞然大物,凝聚了当时苏俄军舰设计人员的大量心血。
不过即便是这个65000吨排水量的设计方案,也有很多设计并不符合肖狩对战列舰的实际作战需求,比如设置在战列舰上的两个水上飞机机库,就成了被肖狩首先砍掉的部分。
在之前和德国军事代表团的交流中,肖狩有了一个确定的认知,既然是战列舰就应该做好战列舰的本职工作,把吨位用在装甲和火力之外都属于不务正业。何况海军舰队如果出战,肖狩是必然会在舰队中的,那么就完全可以用肖狩个人空间来装载几架不同型号的水上飞机,同样起到侦查敌情提供警戒的作用。
得益于巨石基地的跨时代制造工艺,肖狩的苏联级战列舰制造中没有使用一颗铆钉,也因为第一次制造没有样品的巨型军事装备,肖狩有幸在巨石基地内部目睹了黑科技,也就是纳米机器人制造武器装备的全过程。
巨石基地的空旷广场上,一大片地区都覆盖着银白色的“液体”,这就是纳米机器人庞大集群的外观了,随着基地智能黑长直的命令,银白色“液体”中分出了无数条分支,像是细小的触手一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凭空一层层的将战列舰从底部堆砌出来,当战列舰在完成了制造过程后,银白色“液体”犹如水银泻地一般,从战列舰上分离出来安静的流淌在广场上。
因为战列舰是纳米机器人从微观层面,用极细微的原材料建造的,就使得战列舰上各种固定连接部分,包括各类管道的接口都以一种近乎完美融合的方式连在一起,当然战列舰的龙骨和支撑构件部分,以及装甲钢的强度也超过了原本苏联级战列舰的设计水平。加上使用了完整的装甲舱防御,使得新战列舰水线下亦有比较厚的装甲防护。
这样制造出来的新战列舰在防护性能上,其主装甲带和主炮塔基座的装甲强度,已经可以免疫16英寸(406毫米)以下口径舰炮的炮弹,而且即便是16英寸口径舰炮的炮弹,如果在1万5千米的距离外命中,也很难对这两个部位造成严重损害,至于主炮塔的正面装甲,即便被16英寸口径的炮弹命中,也完全可以抵御并正常工作。
对空防御的改造强化上,新战列舰的甲板装甲也可以在500公斤的穿甲航空炸弹,或者是 公斤的半穿甲航空炸弹直接命中时保持基本完好,更不要提在即将爆发的欧战中,压根不会有这种级别的空中火力来袭击。
而以上这些数据都是肖狩在新战列舰完工,放在海上作为靶舰后,亲眼看着生化人军官用实弹攻击所测试出来的结果,并不只是理论数据而已。
考虑到原版的苏联级战列舰使用的火炮口径种类过于繁杂,包括了16英寸,6英寸(152毫米),100毫米,37毫米四种口径,同时在火炮数量的分配上也很不合理,新战列舰自然不能再使用这种累赘的火炮配置方案。
经过几次实弹射击的试验后,最终新战列舰上的火炮只有三种口径,分别为16英寸口径的三联装主舰炮,130毫米口径的双联高平两用炮,和45毫米口径的四联装高平两用炮。火炮数目的分配上,新战列舰的三联装主舰炮使用前二后一的三炮塔配置,130毫米双联炮为10座,45毫米四联装炮为24座。
为新战舰配备了如此多的防空炮看似有些浪费,但肖狩也是有着自己的考虑,这就是为了防备鱼雷的攻击。
虽然新战列舰的水下防鱼雷能力同样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如果遭到多发鱼雷的同时命中,仍然会受到相当的损害,而战争中各种意外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新战列舰的众多防空炮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在有鱼雷来袭时,用弹幕对着鱼雷航迹发动拦阻射击。
至于这种弹幕拦阻射击的实际效果,自然少不了再用实弹试验一番。
结果表明,130毫米双联炮因为有着较大的口径,在炮弹命中鱼雷附近水域时,炮弹爆炸的冲击波可以较大概率诱爆鱼雷,或者使得鱼雷失去原有航向偏离目标,算是起到了基本的拦阻作用。
而45毫米四联装炮虽然打出的炮弹数量众多,但不论是高爆弹还是半穿甲弹,都很难有足够的动能在穿过鱼雷上方的水层后起到破坏作用,拦阻作用可以说是聊胜于无。
不过三联装主舰炮的射击实验效果却让肖狩极其满意,纳米机器人加工的舰炮让身管强度大幅度增加,使舰炮可承受的膛压得到了提高,使得发射炮弹的初速和威力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新战列舰的三联装主舰炮在发射1108公斤重量弹头的穿甲弹时,1万7千米的距离上命中目标后,可以垂直击穿589毫米厚度的表面渗碳钢装甲板,而弹头内装有的22公斤奥克托今高性能炸药引爆后,也把作为靶标的模拟炮塔内部破坏的一塌糊涂。
考虑到肖狩作为假想敌的英国皇家海军,此时其战舰炮塔设计有着严重安全隐患,在炮塔内部往往堆积着大量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