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南唐天下>第一百四十章 西川诏讨

第一百四十章西川诏讨

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唐僖宗李儇驾崩,皇弟李晔继位。唐昭宗李晔和田令孜有仇,当年李晔跟着唐僖宗西逃,因山路难走,脚上起泡,李晔请田令孜弄匹马骑骑,田令孜大怒:“深山老林,哪来的马!”李晔怒火中烧,记下了这笔帐。

即位之后,李晔不希望西川这样的战略后方被陈氏兄弟霸着,要交给心腹人打理,一朝天子一朝臣,从来都是这样。正好王建和顾彦朗联名上表,请把陈敬瑄调离西川。李晔便于六月下诏,以侍中京兆韦昭度为剑南西川节度大使,调陈敬瑄回京。陈敬瑄想:“天下大乱,西川险塞,正足资我王事,哪能凭白送人。”不受代,韦昭度只能在城外呆着。

李晔大怒,文德元年十二月,拜韦昭度为西川行营招讨使,杨守亮副使,顾彦朗行军司马,王建行营都指挥使。同时为了拉拢王建这个潜力股,在邛州(今四川邛崃)置永平军,王建做节度使,当然暂时还是个虚职。韦昭度等人各怀鬼胎,在前线只守不战。

陈敬瑄向来没瞧得起这几个草包,但唯独害怕王建。陈敬瑄见王建在成都附近瞎转悠,不太放心,派眉州刺史山行章率五万大军出屯新繁(今四川新都新繁镇),严防王建。

王建没把山行章当个人物,正好拿他开斋。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正月,王建端出自己所有家底,率本部军在新繁和山行章大战,西川军溃乱不治,王建在阵中撒欢,弟兄们也都给王建长脸,排阵横杀过去。西川军死伤数万,伏尸望处,不见尽头。

山行章骑马逃去,收集残兵,退屯濛阳(今四川彭州濛阳镇)。陈敬瑄大惧,又调七万人马赴濛阳。山行章得了援军,底气大足,和王建在成都城外相峙不下。这就样一直僵持了近一年,王建等下不去了,是爷们就来个痛快的,做乌龟有什么意思?同年十二月,王建在广都(今成都广都镇),和西川军再战一场,又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西川军被杀毙无数,山行章走投无路,只好跪降王建马前。

这两场大战基本把陈敬瑄的老本都赔进去了,陈敬瑄除了会打马球喝花酒,别的也不会,手上有十几万精兵,怎么就打不过王建?王建是不好对付,陈敬瑄完全可以避实击虚,出奇兵抄袭韦昭度,拿掉韦昭度,王建没有了后援,成都面临的军事压力就小了许多,陈敬瑄的军事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还是去打马球吧。

王建得了彩头,复攻邛州,毕竟这里是昭宗许给他的地盘,拿下邛州,可以包围成都。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春,邛州刺史毛湘屡战不利,陈敬瑄凑齐了三千人,让副将杨儒驰援邛州。哪知杨儒太有才了,进城之后看到王建兵马强盛,仰天大呼:“唐朝没救了!看看王建,治军有力,必能成大事,不如跟他混吧。”带着三千弟兄出城投降王建。王建大喜,不知道如何奖赏杨儒,干脆收杨儒做了干儿子,杨儒自然乐从,多了一个爸爸不要紧,重要的是多了一条财路。

邛州一时拿不来,王建决定先敲掉陈敬瑄,回军成都城下,和韦昭度等人会合。陈敬瑄心中发毛,死亡之神离自己越来越近,对生存的渴望迫使陈敬瑄只能拼死一战。陈敬瑄在周边州县抓壮丁,进城修筑城防工事,成都是他的命根子,绝对不能丢给王建。

王建又改变战略,围城打援,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六月,王建在成都城外大破茂州(今四川茂汶)刺史李继昌的人马,阵前擒斩李继昌。王建声威震动川中:“贼王八当世名将,孰敢折其兵锋?不如投降吧。”资简诸州应援使谢从本为领头功,杀掉刺史张承简,纳款王建。邛州兵马使任可知斩刺史毛湘,执湘头向王建乞降,蜀州(今四川崇庆)等地也纷纷来降。

成都被围年余,粮食吃尽,百姓更加可怜,饿殍市上,饥儿满市。老百姓饿极了,就翻出城去偷唐军军粮充饥。有手脚不麻利的,被唐军捉到,押到韦昭度面前请处置。韦昭度虽然无用,但心尚向善,叹道:“他们也是被逼无奈,我为宰相,岂能见民饥而不救,都放了吧。”而城中的陈敬瑄知道后,也做了回好人:“战事太急,我也没有多少粮食让百姓充饥,他们只要有本事弄到粮食,我何必做恶人。”话说的满动听,随后陈敬瑄下令,把越城出降的官民家属尽数诛杀,备极残忍,人心大愤。王建攻了几次,但还是没有得手。

成都不比这些等闲郡县,千年古城,岂是说破就破?王建和韦昭度督军十余万屡攻成都不下,李晔也失去了耐心,下诏还军,让王建去守永平军(邛州)。王建接到诏书,很不高兴:“谁说我打不下成都?陈敬瑄困兽坐死,在这个节骨眼上添什么乱?”周痒给王建出了个好主意:“韦昭度是个饭桶,留下没用,干脆把他赶走,我们自己攻成都,我们种的树不能让闲人摘果子。如此如此,大事可成。”

王建大笑,去找韦昭度谈心:“天下形势韦公是知道的,东边朱温和李克用都不是好东西,万一他们调戈西向,长安危矣。公不如还京,辅佐皇帝治国。这里的事就交给我办吧。陈敬瑄是个泼皮无赖,没本事的杀才,过几天我就把他拿下。公以为如何?”韦昭度知道王建想干什么,不肯走。

王建见韦昭度不上道,狞笑一声:“今日不由公了!左右,把盗粮的贼押上来!”王建手下早把被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章 西川诏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