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官场教父>第524章 官味与人味

在吴天然看来,通过李瑞环同志的作品,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瑞环同志的人品。(.._泡&书&吧)他绝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大领导,而是一个仿佛就在身边的、富有人情味的老朋友。

在这本哲学著作中,还有两点极为鲜明的特征。

一是坚持古为今用,融会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极其丰厚、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同志就提出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号召全党在学习马列主义、了解中国现状的同时,要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为我们党确立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原则。

瑞环同志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厚的情感和透彻的理解,而且十分热爱和熟悉中华民族文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民族文化的精华特别是中国哲学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工作实践。这方面,《辩证法随谈》也有充分的反映。

瑞环同志高度重视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天津工作期间,他就提出要继承、借鉴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博古通今,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继往开来,以五千年的历史视野,十亿人的大国襟怀,探索民族振兴之道,奔向新的崛起。”出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并分管宣传思想工作期间,他更是反复强调,要珍惜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既坚决反对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更坚决反对妄自菲薄、数典忘祖,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以阶级划分方法简单粗暴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张,他明确指出:“把所有的历史文明简单地贴上阶级的标签,并拒绝继承、借鉴,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他始终认为:“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借鉴性,它的许多内容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特有,也不只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专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艺、军事、哲学道德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利用。”

如何大胆汲取、借鉴和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辩证法随谈》中关于“和为贵”的论述,堪称典范一例。在这一章中,瑞环同志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调协”“和而不同”“合群济众”“协和万邦”的思想作了精辟透彻的阐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作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的思想武器,凸显了斗争和革命的本性。但这种强调丝毫没有轻视对立面的同一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他指出:“‘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只有不同的调味品的结合,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只有不同的音调的交响,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这些精辟的思想观点,对于端正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对于当前深刻理解把握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坚持深入浅出,体现了作者睿智。

哲学,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但是,瑞环同志谈哲学、谈辩证法,却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说服力,又有亲和力,不仅干部爱听、老百姓爱听、知识分子也爱听。原因何在?首先,这是因为瑞环同志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坚持讲真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他认为:“讲空话、大话、套话,既不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联系实际,是‘文革’的流毒。它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用处,耽误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不改变这种风气,不清除这种弊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就不可能在我们干部中扎根。”同时,这也得益于他几十年刻苦学习、用心锤炼而形成的睿智、质朴、生动、。《辩证法随谈》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瑞环同志善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比如,他论述要加快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就打比方说:“你要想多吃西瓜,就得研究种西瓜,改良西瓜品种,提高西瓜产量,不能天天光是研究西瓜如何切。”他把发展经济喻为驾车,不能盲目求快,而“应当及时校正方向,调整速度,使车持续平稳地往前走。我们过去的毛病就是不善于及时微调,一个劲地猛开,一出问题就是大的,经常大修。”他把做思想工作比喻为开锁,应当因人而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谈到中国**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他指出:“‘肝胆相照’,要有‘肝’有‘胆’,光有‘肝


状态提示:第524章 官味与人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