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给大家讲,现在大家脚下生长着的就是东北有名的乌拉草。不过,这些都是去年的、没有被割的乌拉草。那边沼泽地里长的也是乌拉草。
听说脚下的枯草就是乌拉草,众人皆大为好奇。
人们都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可人参和貂皮是大名鼎鼎的宝贝,而这“乌拉草”,居然是如此的普通。
导游说,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种普通的小草。
乌拉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保暖防寒的作用,中国东北山区的老百姓十分喜爱它。
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紧密丛生,高大约在70厘米左右,纤细,无棱,杆棕褐色,有光泽,叶向内对生无鞘。表面看,乌拉草样子很普通,茎叶均绿色细长,花穗绿褐色。没到过湿地的,那你一定看过湿地的照片,凡是有反映湿地的照片,主体中那一丛丛的绿色植物就是乌拉草。沼泽地的面积越大,那景色就越壮观。
数百年来,这种普通的小草,与长白山区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成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到秋季,人们便到山上去割乌拉草,晒干存放,冬天时絮到鞋里,避免脚生冻疮。
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最低可达摄氏零下四、五十度,一般的棉鞋难以御寒。旧时东北人用皮革缝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作防寒鞋,是北方贫民心爱的“草履”。乌拉又写作“靰鞡”、“兀剌”,其名称来自满语对皮靴称谓的音译,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将原植物茎叶锤打后放入毡靴中,透气防潮,能御极寒。乌拉草在使用之前,还要用木棒捶打,打柔软以后不伤脚。东北地区野生的草,形状类似乌拉草的很多,但惟有乌拉草的保暖性能最好。
导游见大家对乌拉草很有兴趣,便接着讲,当然了,随着科技的展,如今我们对乌拉草的认识已不单单是一个保暖的问题了。现在又开出了很多相关的产品,古老的乌拉草又在我们东北焕出了青春。今天晚上咱们到了白山市后,我可以带大家参观一家大型的、正宗的乌拉草深加工企业,让大家开开眼。
一行人上得车来,天就接近黄昏了。
在车上,导游一直在给他们讲乌拉草的故事。
乌拉草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的长白山下生活着一对孝顺兄弟,他们为赡养年迈的父母进山寻宝,突遇风雪迷失道路,困于山上数日不得返。饥寒交迫之时,偶得一种野草,将其编织为席铺与身下,结成衣状披于身上,稍许顿觉神清气爽,寒气全无,保全性命安然出山。脱险兄弟疑此草乃仙人所赐宝草,便广为采集散百姓,受惠者不计其数,后人就将这种细长柔软、颜色灰绿且有淡淡清香的草取名为“乌拉草”。
故事很美好,但这个“乌拉”和此草有啥关系在故事中却不得而知。俄国人喊“乌拉”是万岁,那满族人喊“乌拉”是什么意思呢?
清代诗人沈香余在《咏靰鞡草》诗的序中说:“此草不知何名,生而性温,椎之使绵,纳之靰鞡中,可御寒,故名靰鞡草。”此序中明确说明了这样一种普通的草为啥要叫靰鞡草的缘故,这与东北人穿的一种鞋有关,导游说,这个由来还是比较准确的。
导游说,我们这里有则谜语这样说:“有大有小,冬天一宝。皮里没肉,肚里有草。脸多皱纹,耳朵不少。放开不动,绑起就跑。”这是啥?呵呵,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多数都能猜中:这是靰鞡!
靰鞡,是东北地区满族先民明的一种在冬天时穿的鞋,用牛皮或野兽皮缝制的大鞋套子,半高腰,前脸上纳成许多褶子,在两边缝有密密匝匝两排扣绊,土名叫靰鞡耳朵,故而谜语说“脸多皱纹,耳朵不少”。现在,东北许多地方都有这种旅游纪念品出售,做得和原件一样,只是小一点,但做工还是蛮精致的。
关于靰鞡的制作,《鸡林旧闻录》中记载说:“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这里说的简单,但做起来,工艺还是蛮复杂的。因为靰鞡的帮和底是一块独板皮子,炜成船型,外加一块皮子作鞋脸,堆成褶后缝在一起。这皮子必须是原皮,杀死牛马等牲畜或野兽后,将剥下来的皮用芒硝煨上,将毛弄掉后,再用一种化学原料将晾干的皮子纾软,这才能进行剪裁做工。做成鞋样后,在鞋两帮分别用大约拇指宽的皮条儿缝上六个或八个耳朵,类似现在鞋的五眼儿,做扣绊儿,以便穿绑绳。还要在靰鞡的后边另缝上一块约二寸宽的皮子,作穿时提拔之用。说靰鞡是防寒鞋,并不是十分的准确,因为做成的靰鞡不过是一个皮子做的空壳壳,肥肥大大,像船似的纳褶抽脸,还要在鞋脸靠近脚脖的地方高高地翘着一个大鼻子,漏风不说,脚在里也空旷啊。
呵呵,别着急,靰鞡鞋就是要做得大,40码的脚,穿的靰鞡必须要达到45码才行。为啥?那是要往里放东西的。靰鞡“软底而籍以草,温暖异常”。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