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沾这话只是观看电视剧时候的有感而发,没想到真的就一语成谶。
《楚留香》这部电视剧算是彻底的火了,火到首播两集刚播完,收视率都还没有统计出来,就有无数的电话打进亚视,抗议一天两集实在太少,要求增加每天播出的剧集数。
亚视只好先发一则通告专门解释这件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一天两集是电视台和制作方协商的结果,双方签了合约,电视台这边无法单方面作出调整,好不容易才把观众激动的情绪平复下去。
第二天一早,香港大小报纸都提到了有关于《楚留香》开播的消息。
尽管亚视方面还没有公布正式的收视数据,但根据一些媒体的随机统计结果显示,昨天晚上至少半数以上的香港人都等在电视机前收看了这部电视剧,而有大胆的媒体已经开始预言,《楚留香》应该可以破掉去年由《上海滩》创造的电视剧收视记录。
“老板,给我一份《明报》。”
将钱递了过去,但是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拿到老板同时递过来的报纸。
老板一脸为难的搓着手,解释说:“曲先生,真的抱歉,今天的报纸还没来,我已经打电话问过报社那边,他们说要到中午报纸才能印好送过来。”
一开始没拿到报纸,这位曲先生还以为是报纸已经卖光了,没想到等来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也许是昨晚播的《楚留香》太受欢迎,《明报》那边知道今天的报纸肯定会大卖,所以正加紧时间增加印刷量……不瞒你说,今天来我这里问这份报纸的人,比往日至少多了一倍!”
报亭老板的解释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这位曲先生曾经在报社待过,也算是半个业内人士,他知道对于那些发行量小的报纸,要临时增加印刷量确实比较困难,但对于《明报》这样的报业集团而言,临时增加印刷量就是跟印刷厂那边打声招呼的事情。
如果只是增加印刷量,《明报》根本不需要延迟发行,除非对方是留了版面在等什么重大的消息。
“76,你确定没弄错?”
董桥在接到手下人打来的电话时,声音都忍不住有些颤抖。
手下人果断回答说:“消息是林先生那边传过来的,应该错不了!”
董桥重重地说了一声“好”,放下电话之后立刻朝金镛办公室走去。
金镛在听完董桥的汇报后,当即拍板把这则新闻作为今天《明报》的头版头条发出去。
十多分钟之后,一份重新排版过的报纸样刊被火速送到印刷厂,变成一张张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转运上车,分发到各个报刊代售点。
《楚留香》首播收视率高达76,这个消息一经《明报》登出,顿时轰动了整个香港。
这样的收视率如果转换成收视人数,说明昨晚至少有六成以上的香港人都通过收看了这部电视剧,这个数据差不多是《上海滩》首播时候的两倍。
《明报》为了等这则消息不惜延迟报纸发行,也被众多同行视作非常明智之举。
消息被《明报》这边率先披露,亚视随后也发声明证实该消息属实,一时间全港震动。
几家主流媒体都不甘落后,纷纷在晚间发行的报纸上刊载这一消息,并且还配发了评论文章。
黄沾也应一位媒体朋友的邀请写了一篇评论文,而因为前几次和林夕相关的新闻都是从他这里曝出,所以他这篇文章见报之后,立刻引来各方关注。
黄沾在文中的观点一如既往的犀利,开题就直接点明,《楚留香》的热播是一场“有预谋的收视掠夺”,并且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从确定电视剧男主角由郑绍秋出演,制片方其实就已经打着利用他来宣传这部剧的想法,而前段时间郑绍秋遭遇的那些麻烦,看似给这部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实际的效果却是让更多人知道了这部电视剧的存在;包括随后该剧导演林夕在新闻发布会上放话称要超越李小龙,由此引发的种种争议虽然给当事人造成了一些麻烦,但这部剧的知名度也跟着进一步的打开,到这个时候,几乎全香港人都知道有一部叫做《楚留香》的电视剧即将播出,但这还没完,紧跟着《楚留香》小说在电视剧开播前在报纸上开始连载,又将一部分读者纳入了电视剧的潜在收视人群。”
“《楚留香》这部电视剧的质量毋庸置疑,我甚至毫不怀疑它将会开创一个新的武侠电视剧时代,而我也不大相信以后还会有哪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可以超过这部剧,因为这其中有太多特殊、偶然的因素,但是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还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说优秀的原着小说、大胆创新的动作设计,还有就是对演员人选的精准定位。郑绍秋之于楚留香,赵雅之之于苏蓉蓉,不仅角色成就了演员,同时演员也成就了角色,作者林夕会在拍完这部戏之后曾偷偷向其父抱怨,以后香港人恐怕都只知道郑绍秋是楚留香,却把他这个真正的作者给忘记了。”
鉴于黄沾和林夕一家的关系,很多人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还真的以为林夕是在嫉妒郑绍秋,但也有细心的人发现,《楚留香》开播才两天,香港很多学校附近的书报摊上就出现了各种主演海报、贴纸,甚至是各种印刷着剧照的文具。
这个时代还没有周边产品的说法,甚至连那些做盗版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有利可图,而林夕正是利用这一点,在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