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窃明>第十九节 捞人
乎恳求了,而且是在恳求一个武将,一个年龄和他孙子辈相当的年轻武将。

黄石抬头望着眼前的老人,虽然说话的声音还是这么的洪亮,虽然笔直的腰板还是如此的硬朗,但头盔下已经是鬓角如霜。国事、军务已经够辛苦的了,现在孙承宗还要来操这份闲心,为师门的一群白痴擦屁股,黄石冲口说道:“末将也愿意用全部军功保王化贞无……”没有用的,东林党这次是死定了。黄石不愿意滑入两边不是人的处境,所以还是把头低下了:“……末将愿保王化贞不该死。”

最后时刻黄石把“无罪”改成了“不该死”。

孙承宗凝视了黄石一会儿,见黄石虽然低下头却毫无修改的意思,终于冷然说道:“不必了,黄参将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参将,想来也毫无用处。”言迄,孙承宗拂袖而去。

呆若木鸡的黄石竟然都忘了跟上——我这几天的努力全都白费了么?但是正如孙承宗所说,我一个小小的参将,加入了难道就能扭转朝堂上东林党必然的惨败么?

不过……黄石猛然发现,孙承宗不要自己上书了,自己可以安全妥帖地置身于党争之外了,这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

山海关

孙承宗写好了奏章,奏章中建议朝廷优先支持长生岛,它的优先级应该在东江军其余各部之上,甚至也该在辽西关宁军之上。孙承宗感觉他在长生岛见到的军队,是一支决心不顾一切打回老家去的军队,而并不是一支当兵就是为了吃饷的军队。

只是孙承宗也知道这份奏章多半会被朝廷漠视,天启四年六月以来,东林党发动了对魏忠贤得总攻击,皇帝御座前党争的奏章堆积如山,以至天启皇帝曾经下令不许再上朝的时候争吵了,这是说正经事儿的地方和时间。

所以孙承宗就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调拨了两艘海船给长生岛,并运去了一些粮食和武器,同时还大笔一挥拨下了上万斤的生铁和大量的煤炭。孙承宗身为辽东经略,这点东西相对十六万关宁军来说根本是九牛一毛,完全可以一言而决。

吩咐好了这一切后,老家奴已经给他打来了洗脚水,孙承宗舒服地叹息了一声:“可惜黄石是个武夫啊。”

老家奴有一搭每一搭地接着话:“老爷很看重这个人?”

“是啊,当年老夫怎么就把他还给毛文龙了呢?现在想要过来别人也不会给了。”孙承宗越想越后悔,当时他觉得黄石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游击,他执掌辽西的时候也没觉得此人有特别出众的地方。

三年来孙承宗训练了几十个营的关宁军、修筑了五十多个城堡,他为此操碎了心。关宁军各营各级军官都是辽西将门推举的,复杂的人事姻亲关系,奴隶一般军户士兵,最后就是将骄兵惰。孙承宗虽然很有本事但也没有逆天到能革除千百年来的封建习气,他此时回忆着救火营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感觉黄石部的斗志和精神面貌比他手下的各营都强。

“一个破岛,总共才两万的银子,黄石就能练出一支强军,”孙承宗敲了敲自己的脑门:“辽镇一年三百万两银子,三年近千万两,当年我怎么就没有把他留下给我练兵呢?要不还不早就把建奴平了。”

孙承宗不知道自己已经夸大了黄石的能力,如果黄石真在关宁军混,他顶多只能在辽西将门势力中苟延残喘罢了,绝对是扑街的命。

最后和黄石的那场对话让孙承宗有些遗憾:“这次去长生岛,不知道有没有被他看轻了?”

老奴愤愤然地说道:“他一个武夫,好胆啊,敢对帝师无礼么?”

孙承宗只是一笑:“这个黄石一身正气,年轻有为……”亲眼见到黄石面对晋升的诱惑还能坚持立场,对高官也不肯曲意奉迎后,孙承宗实在是不忍心把黄石硬扯入党争的漩涡中。他虽然作出拂袖而去的姿态,但心里还是很欣赏黄石的耿直的,跟着孙承宗又可惜地叹息了一声:“他要是个秀才的话,我倒很想收他做弟子。”

(第十九节完)

八月的最后一天了,自上次拉票通告以来,本书基本都留在推荐榜上,笔者非常感谢。

明天是九月一日,本书就要上架了,今天更新七千余字,再次感谢始终支持本书的读者。

希望免费看书的读者也能继续参与讨论。因为书评区的活跃程度是和本书的质量密切相关的,笔者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诸位热情的讨论让笔者的思路和视野也开阔了许多。

-------------------------------------------------------------

说些笔者的想法……

首先是本书主角的定位,是一个现有资源的整合者,而不是一个科技的发明者。

其次,历史上文臣集团基本是稳坐钓鱼台,不管坐上宝座的是谁,最后还是要靠文人治国,这是文人对武人的天然优势。历史上如果一个豪杰拥有自己的领地,那么自然会有当地的儒生加入,而如果是朝廷的军队,自然会有文臣来从事行政工作。

本书主角处于一个比较奇特的地位,东江军的奇特形势让他既没有文臣监军,也没有儒生会来投奔一个地位低下的武人。主角也刻意培养自己的行政机构,等这个幼苗开始成长起来以后,武人就会侵入到传统的文人领地中了。但在主角的体系中,行政机构是附属于军队而不是相反,所以本书的文武之争,恐怕会更激烈一些。

最后还有


状态提示:第十九节 捞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