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时空之门1619>213.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 6

热兵器肯定比冷兵器先进,这一点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毕竟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了。

不过,在热兵器时代的早期,更确切的说在滑膛枪时代,弓箭和火枪之间的差距确实也还没有达到几何级数。但是呢,一切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之所以火枪取代了弓箭,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无论是从武器上讲还是从士兵上讲,火枪比弓箭都要更节省成本。

当然了,别说已经被开花弹崩的七零八落的调查团菜鸟兵,本来就没有配备任何的远程武器。就是他们真的配备了弓箭的话,没有几年时间的认真艰苦训练的情况下,他们的弓箭基本上也不会对保民军产生什么威胁。

更何况就是他们真的装备了弓箭,并且已经训练过几年了。那么在双方对阵的过程中,在八十米的这个有效距离内,是使用滑膛迅雷枪的保民军的成果多,还是使用弓箭的调查团部队的成果多,这还在两可之间呢。

退一万步说,就是调查团部队的命中率更高一些。那些使用弓箭的士兵们最多也就能发射几轮的弓箭。在这之后,他们就要面对配备了刺刀的保民军的冲锋了。

当然,上面都是一种想象而已。现实是,保民军是全火器化的军队,而原本的调查团部队只配备了长枪,只有陈建业的几个镖师家丁会用弓箭。而在刚刚的最开始遇到黄博昌的队伍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把自己的长枪当累赘扔掉了。

所以,现实是,两手空空,被开花弹吓得精神崩溃的调查团溃兵们,就这么慌慌张张的朝着吕元浩的队伍跑了过来。

在排队枪毙战术里,谁先开枪谁先倒霉。最大限度的保证排枪的威力,是线式战术的核心内容。王书辉在军事学校里给大家讲解线式战术的时候,用英吉利龙虾兵当例子,告诉武昌派遣小组的军事干部们:真正的排队枪毙战术的强兵,至少要等到和敌人相距二十米上下的时候才会射击。

事实上,王书辉也对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觉得目前的中国还不太可能产生那么优秀的士兵,所以他要求派遣小组的军事干部在对起义士兵训练时,只要能够做到在五十米范围nèi_shè击就可以了。

这样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按照王书辉的普通要求去做。但是,很明显,脑袋里已经有了军国主义苗头的吕元浩则不会按照那个五十米的距离来要求自己。

在对自己麾下的保民军士兵进行训练时,吕元浩就一直用练天下第一强兵来要求自己和自己麾下的士兵。

他根据复兴军早期的训练经验,专门组织了一批小孩子,在训练中不断的干扰者行进中的部队。这些小孩子不停的向士兵们投掷粪便、动物内脏、烂蔬菜水果、石块等东西。

吕元浩的坚持不是没有成果的。从最开始的人人呕吐、崩溃,到后来的木然、熟视无睹。吕元浩把自己手下的士兵训练成了他想象中的强兵。

不过,从第一次实战上看,吕元浩心中还是比较懊恼的。毕竟在面对着活生生的狂暴绝望的敌人的时候,在训练中表现良好的士兵,还是露怯了。

但是,训练不是没有成果的。

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吕元浩领导的保民军第二大队的表现良好。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在规定距离以外开枪射击的。直到调查团的士兵们冲到了距离他们三十米左右的距离时,他们才在军官的口令下,坚定的平举起手中的步枪。

一次三段击,大约打死了两百多个人。对密集的人群近距离的排枪施放。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的明显的。

如果这个时候在战场的上空观察的话,调查团溃兵那密集的冲锋,好像被一个无形的盾牌顶了一下似的。就在保民军士兵在吕元浩的口令下举起上好了刺刀的步枪,马上就要开始反冲锋的时候,一直处于某种狂暴状态的调查团溃兵们,好像一下子就被这两百多具尸体惊醒了。

他们看都没看举起刺刀开始挺近的保民军第二大队的士兵们,他们一下子集体的反映了过来,恢复了他们的菜鸟本色。他们再次一转身,以更加疯狂的姿态开始逃跑。

我们必须得说,这一次可供他们回旋的余地已经不大了。

除了他们后面正在举枪向前的保民军第二大队之外,他们的正面是以一个非常严整的队列不断向他们逼近的保民军第一大队的阵列。

这些溃兵不过是刚刚重新跑了二三十步的距离,就一头撞上了密集如林的刺刀。

一场一千两百多人对六百多人(有两百多人被排枪打死,有一百多人被大炮打死)的歼灭战,就在这个山谷中展开了。

在战场上,懦夫的死亡是非常的绝望的。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民军的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对调查团部队的这场战斗,说是战斗不如说是一场屠杀。调查团部队说是一支部队,倒不如说是一群平民。

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这六百多人居然没有几个想到应该朝两侧的山坡上逃跑的。他们好像被两面堵住了的风箱里的老鼠一样,绝望的把自己的后背留给敌人,脸对脸的被他们各自身后的保民军士兵,用刺刀刺死。

参加这场战斗的所有复兴军的干部,都觉得这场战斗非常的无趣。敌人非常的垃圾,保民军严格的按照训练要求完成了动作。除了个别士兵和军官表现出来的慌乱以外,一千两百名保民军连一个受伤的人都


状态提示:213.第213章 、保民军第一战 6--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