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时空之门1619>401.第401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 4

黄台吉领着后金兵五次入关劫掠,平均每次投入的兵力也就是在三四万之间这个水平上。

要知道作为后金的核心兵力,正经的女真八旗总人数也就才六七万人。其中能够成为精兵的,年纪在二十到三十之间的女真精壮的人数也不会超过两万人。

专门拿出五千精锐女真八旗来对复兴军进行作战,对于黄台吉来说已经是相当给复兴军面子了。要知道1627年的时候,为了对付后金方面的心腹之患,攻入朝鲜进攻毛文龙东江军的镶蓝旗和镶白旗里真正的女真精兵也才三千人左右。

在这之后失去了一千多个镶蓝旗精锐的阿敏就被黄台吉轻松的治罪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很有才华很有眼光的封建统治者,黄台吉还是很把复兴军当回事儿的。

当然了,如果复兴军是这个时空的一支土著军事势力的话,黄台吉的准备还是相当的充分的。可问题是,复兴军是这个时空的军事力量吗?回答是否定的。

复兴军目前的最高编制是营。一个营有两个连,一个连有五个排,一个排有五个班。每班士兵十人,一个营的总兵力是五百人。指挥员不在计算之内。

目前的复兴军第一军团是由二十个临时编制的团组成的。团作为临时编制,由三个营组成,总兵力一千五百人。这二十个团可以在军团司令部的需要下,组成临时的旅来承担相应的作战任务。但是在平时的军事训练和军队管理中,军团司令部直接领导各营。

和湖北根据地以及鲁东根据地不同,承担辽南根据地军事防卫任务的辽南第一军团,有两个特别的兵种是其他部队所没有的。骑兵和战车兵,都是其他部队所没有的兵种。

骑兵和战车兵都属于复兴军的实验性新兵种。其中骑兵在辽南第一军团只有一个旅十个营,总兵力五千人。装备了复兴党兵工厂生产的复兴五式骑兵步枪(仿制莫辛甘纳骑兵步枪)和复兴一式马刀(哥萨克马刀)。

同样的作为复兴军的实验兵种,战车兵只有一个营五百辆战车。不过每辆四轮马车都加装了简单的轻钢护盾。配备了专用的橡胶车轮(从现代定制进口)和专门的减震装置。每辆马车配备了四匹战马。战车兵的战马总数达到两千匹,将近骑兵营战马的一半儿。

光是为了配齐骑兵旅和战车营的战马,就差点把复兴党十年来培育的成年复兴马抽调一空了。

不过在王书辉看来,这些装备的付出还是值得的。单纯从理论上分析的话,目前的辽南第一军团就是不出动步兵,只是凭借着这五千骑兵和五百辆加装了机枪配备了火箭手的战车,遇到三万左右的后金女真兵,都可以轻松的获胜。

当然了,早就接到相关情报的王书辉也没有这样冒失的打算。他准备在这一次和后金女真的军事碰撞中,验证一下复兴军骑兵的建军理论和那种蓄力装甲车的可行性。

后世的军事爱好者在研究后金女真的作战方式的时候发现,后金女真的老师从来不是蒙古人,而是明王朝的政府军。

一位研究者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后金根本不是装备落后的原始骑兵。后金的建立者是建州女真,他们长期与辽东明军接触,学习先进的作战方法和作战技巧,并不是原始野蛮落后的部落。”

“努尔哈赤从小跟着李成梁长大,曾经是后者的侍卫兼干儿子,曾是正宗的辽东明朝政府军。”

“所以,后金的作战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辽东明军的作战方式,这些方法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跟原始野蛮落后不搭边,更不是单纯的骑兵作战。”

在针具后金女真的具体作战方式上,这位研究者认为:

“事实上,后金正面野战的时候都是运用多兵种协同作战的。”

“一般都是先由炮兵(没错,他们有炮兵)轰击明军阵地,然后重步兵推着带防盾的战车在炮火掩护下接敌,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的清除明军设置的障碍。接近到一定距离后,重步兵从战车后面冲出,以肉搏战破阵。在明军阵线中打开缺口后,骑兵才会沿着缺口冲杀进去。”

“这些战法都是辽东明军或者说是全体后期明军的作战方法,双方并无本质不同。努尔哈赤曾经长期生活在明军中,对这些战法再熟悉不过了。所以他建立的后金军也沿用了这些战术。”

“不过用原始落后的骑兵打败明军的也不是没有,李自成的农民军就用落后的骑兵战术多次打败明朝政府军。”

王书辉查阅《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等相关资料后发现,这位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上是符合实情的。

根据《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熹宗实录》记载,在浑河之战中,明军总兵陈策部(含浙兵、川军)进至浑河,遇到努尔哈赤主力,明军修筑野战工事,尚未完成,后金来攻。

努尔哈赤见明军陈策部,命令右翼四旗(右固山)取绵甲,携“盾车”(《满洲实录》译为“战车”),“徐进击之”(盾车掩护,下马进攻)。后金右翼四旗发现明军修筑野战工事尚未完成(“秦邦屏等营未就”),不待“绵甲兵”及“盾车”到来,即进行攻击。

明军官兵死战不退,击杀后金将领参将一名,游击二名,击杀后金将领数超过宁远之战(宁远之战只击杀后金将领,游击二名)。后金援军不断进入战场,围攻明军,川军先败,浙军火药用尽,近战被击


状态提示:401.第401章 、第一次东北战役 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