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仲康听着这许多的哀哀哭泣声音,这才惊觉妻子居然就这么去了,给自己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去了。
赵仲康几乎不能相信,妻子就连最后看一眼自己都不曾,他不由想起她以前对他是那样的依恋,凡事都要先征询自己的意见才能决定,怎么这一次居然就这么无视自己?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去年?还是前年?
他这时候才想起来要扑过去看看这个陪着自己十余年时间的妻子最后一眼。可惜的是,佳人已逝,留给他的只有触手一片冰凉。
他那里知道,李氏原本是有许多话要对他说,只可惜的是他数日不曾踏进李氏房门一步,就是在李氏弥留之际都姗姗来迟,才让李氏彻底的寒了心,莫说对他说话,便是连看一眼都不愿意。
赵仲康没明白妻子的意思,可赵令仪却敏锐的察觉到了母亲的反常,也洞悉了母亲最后的心意。
想来母亲这时候也是对父亲彻底失望了吧。
父亲一直都以为母亲并不知道花枝巷那个女人的存在,可到了如今,赵令仪却觉得母亲分明就是知道父亲外面有人了,才会如此。
想着父亲居然连母亲最后一点幻想都剥夺了,赵令仪心中对父亲的恨意有多了一些,哭的也越发厉害,只是上气不接下气,几次险些晕厥过去。
最后还是石老太君做主,让人把小小的赵令仪抱走。
众人痛哭了一阵,石老太君忍住悲痛做主,让人把李氏停放妥当,又安排丧葬事宜。
石老太君到底年老,又经过这事情,只觉得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便让三儿媳妇和四儿媳妇两个协同办理李氏的丧事。
又念及赵令仪幼年丧母心中悲痛,便令十岁的大姐儿赵徽音和九岁的二姐儿赵穆清守着赵令仪,姊妹三个一同守在灵前。
灵前除了这姊妹三个,还有九岁的赵家二郎赵思齐、六岁的三郎赵思成、四郎赵思允,五岁的五郎赵思谨一同披麻戴孝的守着。
其余几个年纪不到四岁的不能守灵,便只在奶娘的陪侍下在灵前磕头便回去了。
这几个孩子里,赵徽音是长房所留的唯一女儿,因襁褓之中就没了父母的缘故,一直是养在石老太君膝下。二郎赵思齐二房庶出的,和赵令仪是同父异母。其他都是三房四房的孩子。只是因为从小就养在一处的缘故,彼此关系说不上生疏。这样的时候,哥哥姐姐们对赵令仪也算照顾。
灵前妥当,只是赵家原是勋贵人家,来往的人自然也都是勋戚贵胄,再加上李氏又是府中的当家太太,自然旁人更是看重,每日里迎来送往的不在少处。一时难免你来了我走了的,又说是安平公石家来人了,又是北安侯、南疆侯家里来人了,又是寿安伯、静宁侯家的祭礼摆在灵前了,如此亲朋好友你来我往直直四十九日,定国公府门前的街上人来人往、官去官来。
好在赵家是大户,虽然嫡系的不多,只兄弟四个,长子夫妻还早亡,可旁枝的人不少,如今遇了事儿,都念及李氏做主母时候对他们的照顾,倒是都来帮忙。如此便有足够的人帮着陪客照应,也不至于怠慢了客人。
赵家三太太和四太太又都是大户人家出生,做起这些事情来也是顺手,又是请人去择日,又是令人各处送讣闻,又是请了禅僧拜大悲忏超化亡魂,又是着人置办寿材棺木都办理的井井有条,还要留心陪着前来探望赵令仪的夫人小姐们,好不容易才算是捱过了停灵的七七四十九日。
礼仪之家,合族之人并家中下人都能遵旧制行事,李氏的丧事倒是有条不紊进行,并没有出错的地方。
等李氏的灵柩发送到了祖坟,定国公府这才算是有了片刻的安宁。
只是赵令仪这四十九日的时间,每日必定是会在母亲灵前痛哭,早已经哭干了眼泪,到了最后只觉得连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了。
如果不是身边还有几个兄弟姊妹陪着,每每加以宽慰,赵令仪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熬过这一段时间。
再活一世,赵令仪也有机会再细细看眼前这些人,想以前根本没有细心想过的事。
原本以为情分冷淡的人,如今细看,对自己反而是有几分真心,只是自己前世一味被人哄骗没有看清楚而已。
比如大姐儿赵徽音这些日子对自己照顾的无微不至,现在细想起来,好像自己和她的关系一开始也是好的,只是后来才逐渐冷淡下去。
还有二郎赵思齐、六郎赵思瑜都是对自己真心诚意的好,二郎这些日子没有少默默关心自己,便是六郎赵思瑜年纪还小,却也知道小声安慰自己。
怎么现在想起来好像自己上一辈子和他们的关系都只是淡淡而已?难道也是和大姐儿一样逐渐交恶?还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让他们就算是真心对待自己却也难以表达出来?
现在细想,好像是吕氏进门以后,就经常和自己说,赵徽音是养在祖母跟前的人,是要和自己她争夺祖母宠爱的人,经常在背后说她夺走了她的宠爱等等的话,到了后来,她才和大姐儿关系坏了。
至于二郎和六郎倒是合吕氏没有多少关系,只是因为自己小小年纪,就觉得他们都是妾侍狐媚子生的,他们的姨娘是自己母亲的敌人,平日里总是和母亲抢夺父亲的关注,他们自然也和自己不亲,因此上和他们都生疏的很,便是日常见面也是冷冷的,连说一句话都不愿意。
现在想起来,其实府中的姨娘好像都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