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董卓之子>第三十八章 到达梁县以东

却说董守业率领大军离开洛阳,出了大谷关之后,又行进了一段路程,到了梁县以东的位置,停下军马,安营扎寨。

不多久,左翼的二哥张辽与右翼的胡轸各自率领人马与自己的大军会合,于是聚众五万余人,其中骑兵一万余人,余下皆为步卒。

前方细作探马探得消息,孙坚不日即将到达梁县以东,大战一触即发。

于是董守业聚集麾下众将,商讨该如何打好这一仗。麾下的众人也是各持己见,争执不下。而且各自的理由都是非常充分,一时之间也是争论不休。

张既、杜畿认为,孙坚人多势众,不宜与之正面抗衡,应该坚守关隘严防死守,待其粮尽,再行出击。孙坚军现在的粮草主要依靠袁术供应,**万人马每日的人吃马喂消耗巨大,以袁术的一家诸侯的实力,即使是控制了南阳郡与豫州,也无法长期供应。

旷日持久的战斗,势必会让孙坚粮草不济,这时西凉军再利用骑兵的优势反复骚扰孙坚的粮草,等到孙坚粮尽之时,就是西凉军反击之时。

李傕、华雄等西凉军宿将则认为,西凉军的优势在与野战,在西凉作战多年,适应各种野战环境,而且目前西凉军对比孙坚军的优势就在于骑兵,只有野战,才能更好地发挥骑兵的优势。

其实董守业作为三军统帅,有些东西知道的更多一些,关于西凉军的粮草,远没有杜畿想象之中的那么宽裕,要不然在董守业从长安出兵之时,也不会一时之间拿不出那么多粮草,转而从其他部队拆借使用了。t/

作为董守业的父亲董卓来说,他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仍旧是牵扯在西凉方面,其让董守业的叔父在郿县修筑郿坞这个军事要塞,军事碉堡就是为了防备西凉羌胡的再次反叛,尤其对韩遂、马腾二人严加防范,郿坞以西就是西北重镇陈仓,过了陈仓就是大散关,大散关与陈仓就是西凉进军关中的必经之路,韩遂、马腾等西凉叛军,多次强攻陈仓,都是久攻不下,折戟沉沙,最后粮尽,无奈撤退。

现在虽然洛阳战事已起,董卓依旧没有将屯驻在郿坞防备西凉羌胡叛乱的西凉军主力部队灰熊军以及屯放的大量辎重粮草调往洛阳一线,由此可见董卓对西凉羌胡叛乱的重视,以及镇压西凉羌胡叛乱的决心。

而在董守业了解到的历史上的同时期,与现在的情况也是类似,当时董卓依旧是把西凉军主力屯放在郿坞防备西凉叛乱。

而西凉军大将徐荣率领一支偏师在洛阳附近驻守,负责守御关东诸侯,结果当时的孙坚依旧是在其主子袁术的支持下,号称聚众十万,声势浩荡的在鲁阳誓师北上,意欲攻占洛阳。然后在梁县以东与徐荣遭遇,双方展开激战,结果徐荣技高一筹,在徐荣的指挥下西凉军势如猛虎,击败不可一世的孙坚。孙坚只剩几十骑逃走。

在董守业的心中还是比较赞成李傕徐荣等西凉军宿将的观点的,毕竟董守业通过这段时间的领兵作战,南征北讨,又是积极亲自训练部队,对西凉军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自然是知道对比孙坚军来说,西凉军的优势在哪里。

但是眼前这种众将争持的情况,董守业倒是也没有制止。在董守业看来军中议事,一个争论的氛围是有必要存在的,毕竟道理是越说越明朗,大家积极发言,共同探讨,才能得出更好的结论,对战争的指导作用才能越大。

若是军帐之内死气沉沉,没人敢发言,之时依靠一人之力,那其军势势必难以持久;反而言之,议事时气氛活跃,将领们积极发言,集合众人之力找出一条可行的战略计策,这样一军首领也不至于向诸葛亮那样操心受累。

这样也比较有利于麾下将领的培养与成长,使将领的军事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也可以使独当一面的人才越来越多,这才是董守业喜闻乐见的。

现在董守业见麾下的众人依旧争执不下,于是开口说道:“褚将且听我一言,诸位可以想想还有什么是大家没有想到的,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顿了一顿看了看典韦,董守业又说道:“恶来,你对于此战可有什么想法。”

典韦又是挠了挠自己的大脑袋,瓮声瓮气地答道:“启禀公子,俺老典就是个不开窍的榆木脑袋,哪能想出什么主意来啊!公子怎么说,俺老典就怎么做,就是了。”说完还是一副我果然聪明的样子。

董守业无奈地笑了笑,本来他还想看看在眼下的环境下,典韦是否能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若是能够有点儿一知半解,将来董守业也打算对其培养一番,而不是让他只做个保镖头子。现在看来,这厮也是惫懒之极,只有做亲卫将领,做贴身保镖的命。

有道是人各有志不必勉强,典韦这货虽然偶尔有点小聪明,但总体来说没有可以独挡一面的本事。性格决定命运,典韦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智商,也只能是出蛮力的命了。

不过董守业也不打算勉强,在他看来,典韦最值得自己看中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无与伦比的忠诚,至于武艺那还是在其次。

在冷兵器时代,任何一个将领,任何一个军事统帅,都希望身边能有一群忠心耿耿的死士,在关键时刻可以为自己抛头颅、洒热血、挡刀子,堵枪眼。在古代很多帝王将相看中手下最关键的一点绝对不会是能力,最为看中的永远都是这个人是否是足够忠诚。

忠诚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


状态提示:第三十八章 到达梁县以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