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飞出租屋里就有传真机。
他写好了这则声明再仔细检查了一遍,没发现不妥的地方,他就将这张纸给直接通过传真机发到了孟曦东那里。
孟曦东拿到传真看了一遍,心中一喜。
肖飞发给自己的这则声明就是一篇独家新闻呵!是可以大书特书一番的。
在孟曦东来看,肖飞对自己是很够哥们义气了,有什么好处都是想着自己。那么,自己也要好好帮帮他才对。
这么想着,孟曦东就开始思考如何做这篇新闻才能对肖飞更有利。
捧和贬都是有技巧的。
孟曦东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做这个新闻需要来一次大范围的新闻调查。
只有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然后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广大民众包括历史学界都对《明朝那些事儿》赞誉极高,这部书深得读者期待,大家都期盼着它能早日出版,个别人的诋毁只如天狗吠日,根本不能损害这部经典著作的一丝半点光辉。
你京华新报上不是说,《明朝那些事儿》这书毫吗?那我就让你看看民众的真实声音!
你一个历史系的博士算个什么玩意,你说《明朝那些事儿》不好,没价值什么的,它就没价值了吗?老百姓一人一口唾沫能把你人淹死!
嗯!如果能采访到吕泽林和钱大理,两人再继续为《明朝那些事儿》说好话的话,那这记耳光就更有力度了。
估计其他媒体也会想到这个吧?
可惜,也不知两位史学泰斗还愿不愿接受采访呢。
孟曦东开始将自己手下的记者召集来分派任务。这是要把这个事做成个大新闻,大家一块进行采访,到时候发表出来一块署名就是。
四个记者去做街头随访,看看街头百姓对《明朝那些事儿》的看法。
《明朝那些事儿》前头新闻炒得挺火,京城重地,媒体林立,普通民众对舆论影响较大的事件一般都会有所了解的。
很多人肯定会对《明朝那些事儿》有个深刻的印象。
别小看了路人的意见发表。有时候真个是极为精辟和到位的。
广泛的民意支持,比个别专家的信口雌黄要有力度太多。
另外两个记者去北大历史系,去采访肖飞的同学,顺便的。对其他系的学生也做个采访。
当然,孟曦东对此是有所担心的。
有句老话说的好,同行是冤家。
北大学子都是很自傲的,大家同样学的历史,你一个才上了半年不到的新生就推出了历史类的大作而且造成了轰动。你让其他学子情何以堪呐?估计绝大多数历史系的学生对肖飞都是又羡又妒的。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能发表公正的评价吗?
估计是很难的。
但孟曦东仍然还是让自己手下的记者去北大做采访,他要探探底,看看这些历史系学生对《明朝那些事儿》的真实看法。
至于若是他们一边倒地批评肖飞,批评《明朝那些事儿》该怎么办,那也不是个什么难事儿,新闻是自己来主写的,倾向性当然由自己来掌握,同样的采访结果,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啊。
孟曦东浸淫新闻多年。新闻里头的道道还是门儿清的。
在新闻记者的眼里,天下是没有所谓没缝儿的蛋的,要想做你的负面,不管你如何防范,他们都能找到做你负面新闻的黑材料。
当然,若是想把黑的洗白,那也是容易的,把一点点的闪光点无限放大,那就是个卑鄙小人也可以被包装成道德典范。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还是相当经典好看的一部书,想要夸夸它。那还不容易吗?
孟曦东安排好采访任务,他决定亲自上门去,看能不能采访到吕泽林或者钱大理。
两位老教授显然对肖飞很是喜爱。
孟曦东觉得,自己只要能见到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就能说动他们说出对肖飞有利的话来。
下午,他跟两个前往北大的记者一道出发。
进了北大校园之后,那两名记者开始做随访,而他则自己先跑到了历史系去,到了楼下之后,他先给吕泽林的办公室打了个电话。
巧的是。吕泽林这会儿正在办公室。
他也看到了京华新报上的新闻。
说实话,吕泽林刚看到这新闻的时候,愤怒至极,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得意弟子,一直很看重的周超竟然瞒着自己接受京华新报的采访,还大放厥词,对肖飞的《明朝那些事儿》大肆抨击。
周超当然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力,这是他的自由。
但是,吕泽林前面刚刚在新闻发布会上推荐过这书,这才过了几天的时间,周超就来跟自己唱反调,这让外人怎么看?
更让吕泽林生气的是,周超直到京华新报上的新闻出来都没有主动告知过自己这件事。
这是个什么意思?
是要跟自己这个老师闹翻吗?周超是觉得他自己博士论文答辩已过,学位已经明确无误地到手了,所以,就开始不尊重自己这个老师了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吕泽林认为,周超这个人的人品是很成问题的。
吕泽林在等。
他想要看看,周超何时会过来跟自己做个解释。
若果他不来解释的话,那以后师生之间的感情就真正的要淡了,周超想要让自己以后再帮助他,那想也休想。
吕泽林没有等来周超,却等来了不少媒体记者打来的,要求采访的电话。
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