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了!”皇上眉目如坠寒霜,冷道:“一个知罪,两个知罪,难道主管刑狱的官员全都是饭桶?”一个褚成智已经是稀里糊涂的极品了,现在这个王德义又想重蹈褚成智的覆辙不成?这么重大的案子,办得这样稀里糊涂,不问青红皂白,胡乱定案,企图污蔑世子,是不是当他这个皇上完全糊涂了?
太后听说前朝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怒不可遏,半天没有发言,但已经积攥了更多的怒气,直到此时,才微一凝眸,缓缓开口,“皇上把此案交给你,那是信任你,可是你却用这样的结果搪塞皇上,糊弄皇上,若龙腾王朝的官员都是像你这样办案,那这天下还有什么清明可言?”
太后这样一说,王德义更是紧张得后背冒汗,“太后恕罪,臣一时失察…”
“失察?”太后站起身来,声色俱厉,把王德义吓得后面的话缩了回去,“世子清名,何等重要?你仅凭一个村妇之言就草草定案,置事实于不顾,置真相于不顾,置当年浴血奋战的将士于不顾,亏你还是刑部尚书,你眼中还有没有皇家,还有没有皇上,还有没有哀家?”
“臣惶恐!”王德义一向是折磨犯人的高手,现在却如同被他折磨得苟延残喘的犯人一样气喘不匀,汗流如雨。
太后连看也不看他,怒气未消,厉色更重,冷冷道:“身为刑部尚书,本应法理严明,纲纪如铁,追查事实,还原真相,一是一,二是二,你却能如此糊涂办案,若刑部上上下下都和你一样,岂不是把刑部搅成一团浑水?这次若不是有人出来为世子喊冤,还不知道世子要蒙受怎样的不白之冤?你不辨是非,颠倒黑白,助纣为虐,要你这样的刑部尚书何用?”
王德义额头上落下豆大的汗珠,嘴唇颤抖,“臣知罪,请皇上降罪!”
皇上只是冷哼了一声,主管审案的大理寺已经是一团糟了,现在主管刑狱的刑部尚书又是这样的乱七八糟,就算皇上想网开一面,也做不到了。
其实正如萧天熠所料,经过颜绩大将军和东方尚书一说,实情已经十分清楚明白,皇上也相信,天熠不是糊涂人,不可能干得出这种完全没意义的傻事。
皇上交给王德义去查,是希望能查出幕后黑手,还世子一个清白,可结果倒好,王德义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皇上面对这样幼稚的结论,自然怒由心生。
偏偏王德义还在金銮殿上信誓旦旦,言辞凿凿地说的确是世子铁骑踏平潘家庄的,确凿无误,潘彩儿为了报仇,才行刺世子,事实清楚,毫无可疑之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说平时办个糊涂案子,糊涂官司,皇上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可这次不一样,这次涉及的是太后爱孙,皇弟爱子,他一向赏识有加的侄儿,自然非同小可。
皇上眉目生威,如果没有提前和萧天熠,颜绩大将军还有东方尚书在御书房的一席对话,他还有可能会相信王德义的调查结果。
但此事如何,他心中已经有了定论,王德义的手段,他是知道的,如今他手中就一个人证,定然是严刑逼供,这份口供纯粹是在刑部的牢狱中逼出来的。
相比之下,那两兄弟的话更接近于事实,而且人家的身份也证实了,手中还有证物,皇上自己也会判断,两相应对之下,皇上已经确定,是王德义在说谎,混淆视听,欺君罔上,这是一个君王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面对如同筛糠一般的王德义,皇上冷道:“田学禄,传旨,刑部尚书王德义是非不分,欺君罔上,即刻罢黜刑部尚书一职,贬出京城!”
王德义瞳孔猛缩,面如死灰,在恢弘庄重的御书房,不敢直视太后和皇上眼中的冷严之光,咬牙道:“谢皇上!”
---
“什么?”皇后听到消息,站立起来,惊异交加,“皇上罢了王德义的官职?”
“是啊。”知秋答道,“皇上召王德义去了御书房,太后娘娘也去了,过了大约一个时辰,就传出了一道圣旨,把王德义罢黜官职,贬出京城了。”
皇后一下子跌坐在凤座上,眼神定定不动,忽然整个人气息都不顺畅起来,吓得知秋惶然不已,“娘娘,娘娘……”
过了一会,皇后缓过气来,手握着天青釉瓷的茶杯,几乎要捏出水来,王德义依附李家,才能平步青云地踏上刑部尚书的宝座,这些年来,也为李家办了不少事,刑部尚书,主管全国的刑狱案件,意义何等重大?
但皇后怎么也没料到,居然会冒出个什么潘家庄的两个幸存兄弟来,把王德义铁证如山的审讯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原本是胜利的一方,现在变成了惨败的一方,而且,皇上既然罢黜了王德义的官职,就说明,他完全相信萧天熠。
知秋目光一闪,“娘娘,王大人刚刚向皇上呈上了案情奏报,那两兄弟就到京兆府鸣冤去了,这个时间掐得刚刚好,奴婢觉得好像根本就是一个圈套,等着王大人去钻。”
皇后冷哼了一声,“这还用得着你说吗?”
知秋一怔,又小心地问道,“依娘娘看,这事是谁在背后主导的呢?”
皇后精致的面容上有说不出的端肃,还有隐藏的恨意,“除了他,还能有谁?”
知秋自然知道娘娘说的是谁,还是忍不住怀疑,“可是世子有这么大的能力吗?”
皇后眸光冷冷,“你别忘了,当年他正在旗岭,屠村的时候,他也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