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似乎是一个千百年来被所有人挂在嘴边的的词汇,但真正的气节是到了关键时刻才展现出来的。
历史也无数次的证明,每每到了这种时候,真正坚持气节的人迎来的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而大多数人在这种时候的选择也往往不是气节,而是生存,比如李景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比如建文帝的那些忠臣们。
朱棣坐在华盖殿的龙椅之上,他终于坐到了这个位置上,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生死较量之后。
朱棣认为这是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已经付出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生死边缘的磨难,才终于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然而,严谨精明的朱棣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十分清楚自己眼前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从纷乱的局势里找出支持自己的和反对自己的。
他首先找到的方孝孺。
方孝孺学识才华名满天下,而且道衍曾经也向自己建议,“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您千万不要杀掉他。如果杀了他,会得到天下所有读书人的怨怼。”
有了老师道衍的提醒,朱棣自然不会轻易怠慢了方孝孺,他也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便想了许多怀柔政策试图令方孝孺投降。
首先,朱棣在华盖殿接见了方孝孺,希望方孝孺可以帮助自己起草诏书。一方面,朱棣需要方孝孺的名声去帮自己安抚住天下读书人的人心。另一方面,朱棣希望通过任命起草诏书这样关键的事情拉拢方孝孺,让他明白自己是十分重视他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朱棣这一招基本都是成功的,他也确实用这招成功拉拢了很多人,然而这一次让他失望了,方孝孺并不吃这一套。
方孝孺进了大殿之后往那里一站,既不行礼也不说话,就只是在那发呆,一时间华盖殿内的气氛十分尴尬。
朱棣被他整的有点儿郁闷,于是好言说道:“久仰方先生大名,今日得以一见,荣幸之至。我这里有一件事请求先生,望先生帮我。”
朱棣一向是以礼对待臣下的,这之前他也听闻过方孝孺的名声,所以一直存着以礼相待的心思,也是十分欣赏方孝孺的才华。
方孝孺抬眼看了看朱棣,冷言道:“燕王殿下希望臣做些什么?”
朱棣温和的说着:“希望先生可以替我起草诏书。”
方孝孺勃然大怒,他没想到朱棣竟然丝毫不加以掩饰,他怒道:“殿下此意是准备公然篡位了吗?”
朱棣猜想方孝孺会这样说,于是便好言相劝道:“先生不必如此,我与允炆乃是至亲叔侄,此次起兵也不过是为了诛灭奸臣罢了。我欲效仿周公辅政之举,并非存心篡位。”
方孝孺被朱棣这理所当然的语气激怒,他硬声问道:“周公辅政?那么成王在哪里?”
“他似乎对我有很深的误会,没等我解释,便火烧乾清宫,**而亡。”
“尸身可有找到?”
朱棣摇摇头,道:“没有。”
方孝孺又问:“那么,皇上之子呢?”
朱棣皱了皱眉,道:“国家需要年长的君王。”
方孝孺不甘示弱,继续追问:“那皇上的弟弟呢?”
朱棣悄然握紧双拳,但他依然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忍着怒气道:“我认为国家需要更成熟的君主,允炆在位时所犯的错误皆是由于他太过年轻气盛。说到底,这也是我们皇室的家事,先生就无需过多干涉了。”
言罢,朱棣一挥手,站在一旁的李兴便恭恭敬敬的端过来一套笔墨纸砚。李兴将笔墨摆在方孝孺面前,示意他按照朱棣的意思去做。
“方大人莫要再冥顽不灵,眼前形势如此,方大人是聪明人,自然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方孝孺看都不看李兴一眼,只是冷哼一声道:“我与燕王殿下在说话,什么时候轮到你这阉人插嘴!”
方孝孺这句话瞬间将李兴激怒,李兴这辈子最恨别人叫自己阉人,更讨厌这些整天礼义廉耻的书生将自己视作低贱的下人,所以方孝孺这句话一出口就注定他得罪了李兴。
只是李兴这人城府极深,他能够在建文帝身边潜伏这么多年,自然是有他过人之处。所以他虽然愤怒,却将怒火压在心底,因为要料理方孝孺也是朱棣说了算,自己只需要找准时机顺水推舟就好。
虽然建文帝和这些文官都看不上宦官,但李兴对于朱棣来说确实帮助他靖难的功臣,或者说也可以称为朋友。
方孝孺的话让朱棣十分不爱听,不仅因为他侮辱李兴,更因为他似乎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朱棣的忍耐快要到极限了,他不耐烦挥了挥手,一个一直沉默站在殿内的军官打扮的人立刻上前将方孝孺牢牢制住,逼迫他在纸上写下诏书。
方孝孺一届文人,根本拗不过那军官,只得拿起笔,在纸上奋笔疾书了起来。
诏书似乎很快就写好了,然而当朱棣看到纸上的字之后,一瞬间勃然大怒!那张纸上赫然只有四个字——“燕贼篡位”!
朱棣的耐心终于到了极限,他再也不想跟方孝孺废话了。于是盛怒的朱棣立刻下令,命人将包括方孝孺在内的全部建文重臣全部关起来,关押地点为原锦衣卫诏狱。
朱棣本不是一个容易动怒的人,他原本城府极深,然而方孝孺却实实在在的踩到了他的痛处,让他在一瞬间愤怒的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