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宠宦>第112章 厚礼

宏佑帝面色不虞,冷冷地扫了冯魁一眼,紧跟着轻飘飘地甩下句话来:“冯将军在外争战多年,只此一次,下不为例,朕便不多加苛责了。”

这话里已经有了几分警告的意思,宏佑帝话里带刺,明摆着告诉冯魁:这回是看在边关大捷,他立了战功的份上,若还有下回,这殿前失仪之罪,定是免不了他的。

只可惜对付冯魁这样的粗人,也只有简单粗暴的法子才管用,这样明敲暗打,话里绕弯子的官话,他是怎么也听不明白的。

自打德妃进宫,冯家的祖坟上可算冒了青烟,不只冯魁父子,就连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们,也全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字不识的糙汉都能得一个吃皇粮的肥缺儿,更何况冯魁这样的嫡亲兄长,那官阶更是翻着跟头的往上涨。

多年顺遂,早将冯魁的性子纵得管天不管地的,在他眼中,东离的江山都是他守住的,皇帝能在京城搂着美人享清福,全赖他在玉龙关上浴血杀敌,宏佑帝和他这些皇子皇孙,连同文武百官们,就该对他感恩戴德才是。他肯单膝跪地,尊宏佑帝为主,已经是给了这皇帝老儿天大的面子。至于萧玉成那些真正踩着敌寇尸骨的将士们,冯魁就更是压根没放在心上。

见礼已毕,冯魁身后的裨将递上北莽的降书,上面写了如何议和,如何纳贡等语。另外还有一份写了详细战情的折子,冯魁也一并将其递到殿前太监手里,由他转交给内廷总管太监洛四喜,再由洛四喜将折子承于宏佑帝的书案上。

宏佑帝向来不耐烦管这些事情,转手推给洛四喜,让他将降书和那份折子上写的东西,一一念给百官们听。到时自然有丞相刘同出言应对,他闲居一旁,倒也安乐。

洛四喜拿过折子,展开来高声念道:“宏佑十六年春,骠骑将军冯魁奉旨领五十万大军讨伐北莽。其时天寒地冻,北莽元帅石鸣天率八十余万众,于玉龙关狐子岭隘口驻扎,宏佑十六年三月初一,骠骑将军领五千精兵于青芒山西侧夹击石鸣天,两军对垒,奋战七日七夜,斩获北莽兵将无数……”

这份折子记录了玉龙关上一场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其惨烈艰辛,已不是寥寥数语可以写得明白的。这折子写得直白,平铺直叙,并未多添一点渲染之色,用词也十分精简,连一句多余的战场描写都没有。

然而偌大的宣政殿上,满朝文武还是被那长长的一连串记载而震惊,那薄薄的纸页背后,承载着无数战死的亡魂以及数不清的骨肉分离和战场厮杀。

只是听着,耳边都仿佛能传来战鼓声响,杀声震天。敌人的铁蹄踏破山河,多少人家破人亡,白发人送黑发人,妻子没了丈夫,孩童没了父亲。

战争,无论何时,都是残酷的。

金殿上鸦雀无声,人们久久回不过神来,宋辚也被那折子中暗含的沉重和血腥震撼,心头激荡不安,满腔的热血都像要沸腾起来似的。

宏佑帝已打了无数个哈欠,那份折子也总算念到了尾声。众人细细品了一下,那折子上提的最多的,就是冯魁及他手下的十二员大将,杀敌多少,擒获敌将几人,冲破敌营数次等等。满朝上下皆为冯将军的骁勇善战而惊叹,只有刘同、宋辚他们这些了解冯魁为人的人心里清楚,这战报明显经过篡改,其中的战功也几乎全都是假的,不是把别人的名字改成了冯魁的,将别人的功绩抹消,然后添油加醋,安在自己头上。就是肆意编造,夸大了冯魁在战场上的作用。

宋辚冷笑摇头,心道那冯魁若有如此能耐,也不会在德妃没有进宫之前,十余年都在军中籍籍无名,连个参将都没混上。这折子,也编得实在太过了。

宏佑帝让洛四喜将折子交与刘同,并道:“冯将军立下赫赫战功,大破北莽八十万大军。朕心甚喜,后日就是九九重阳,就于那日在听风楼设宴,给诸位将士庆功。”

光禄寺卿急忙上前,应道:“臣领旨。”

宫里要办宴席,宏佑帝总算是有了点兴致,听风楼是宏佑帝专门修来看戏用的,就在皇城外城的东北角上,离宋辚住的端华宫不远。

光禄寺卿不敢怠慢,将皇帝提的几点要求记在心里,不管因为什么由头办的宴席,最终还是要做到皇帝满意才成。

光禄寺卿退至一边,宏佑帝这才想起边关上那些浴血杀敌的将士们,他对刘同说道:“就请刘丞相酌情封赏,那些受伤战死的将士们,也一定好生安顿妥当,千万别寒了边关将士的心。”

刘同不由叹气,心道这皇帝还没有糊涂到家,还知道要安抚将士,也算实属不易。连忙领了折子,收入袖中,刚要代无数战死的亡魂谢主龙恩,冯魁便高声喝道:“臣还有本奏!”

满朝文武皆看向冯魁,刘同也觉纳闷,该说的都说完了,只以这折子上写的,冯魁居功甚伟,要领封赏,自然也是头一份。

莫不是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刘同的眉毛拧了起来,这个冯魁,贪得无厌,也不看看自己还有几天可活了。若不是太子那里早有安排,自己又哪会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冯魁在朝堂上耀武扬威,独霸战功。他真当别人都是瞎子不成?

宏佑帝枯坐半晌,早就烦了,正想处理了这些闲事,快点回宫去和美人玩乐,不料这个冯魁却没完没了,要下朝了,还弄出个“有本要奏”。

满心不耐,宏佑帝瞪了冯魁一眼,冷冷问道:“冯将


状态提示:第112章 厚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