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燕国与齐国长城在战国时期经历过了它的第一次的建设巅峰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的长城,并不是中国防御体系建设当中的最大的辉煌。
像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大型城池,邯郸,咸阳,新郑以及临淄等等,它的制作规模以及修筑时间更长以及动用的人力平均数量更多。
当然,这个主要是分这一座城邑的定都时间。
……
战国七雄的都城都是当其时著名的大型城池,他们很多时候见证了这一个国家的兴盛衰败。
就以作为都城之中的一个算得上是时间最为悠长的城邑——临淄而言,这一座城邑的历史,可以说见证了齐国这个国家的近八百余年的荣衰。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吕尚(姜子牙)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称姜姓吕氏齐国(姜齐)。
《史记?齐太公世家》讲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姜齐约600年的兴衰史。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扩大封邑,从此齐国由田氏专权。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而齐国定都临淄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传齐丁公姜伋(公元前1014年—前1010年)、齐乙公姜得(公元前1010年—前?年)、齐癸公姜慈母,至齐哀公姜不辰(公元前?年—前867年)。
这是当其时的齐国第一次建都于临淄,可以说若是以战国时期的国都发展历史而言,没有几个城邑的历史比起临淄更长。
在齐胡公继位之后,齐国的首都从临淄迁移到现在没有准确记载的地区。因为时间尚短,只有大概不到十年左右的时间,齐国就再次恢复了临淄的国都地位。
齐献公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而这也是营丘正式被齐献公正式定名为临淄的原因所在。
而同样也由此可见,齐国迁出都城的时间,应该是不超出十年,这也是当其时齐国迁都没有一个较为准确详细的描述的主要原因。
……
在这之后,齐国再次恢复临淄的国都地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较大的变动。
甚至是到了田氏代齐之后,当其时的齐国依旧是选择了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临淄作为国都。
只有大概大概到了齐闵王兵败济西之后,齐国太子田法章不得不潜逃在莒县内部之后,齐国才再次失去了临淄的国都定位。
一直到了田单击败燕国之后,齐国才再次得以恢复临淄城的国都地位,直到被秦国灭亡。
………………………………………………分割线…………………………………………
能够与齐国在国祚延续上争锋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燕国,而另外一个则是楚国:
公元前11世纪由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奭长子燕侯克代封。公元前7世纪燕国吞并蓟国,建都蓟(位于今北京市)。
这也就是说,作为燕国国都,蓟县的发展并不如临淄悠长。
因为在公元前六世纪之前,燕国并不是一个定都于蓟县的国家。
燕国始封的具体时间,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至周成王亲政之间,西周封宗室召公于燕。但召公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
据杨宽《西周史》考证,周公东征后,始封召公子克于燕。
燕国自建国以后较长时间内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前7世纪时,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时被迫迁都临易以躲避山戎的侵扰。燕庄公时山戎对燕国大规模侵略,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避免亡国的厄运[4]。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令支也灭了。
燕惠公(《左传》作燕简公)时,燕国发生政治危机,惠公欲重用下层官吏以取代“诸大夫”,遭到了上层贵族的反对,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6]。诸大夫拥立新君燕悼公,并对要复立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
战国初年,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唯独燕国在变法改革方面默无声息,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而齐国为了向北扩张,不断进攻燕国,前380年,齐夺取了燕的桑丘。前373年,燕在林营(林狐)击败齐。前355年,齐国侵掠燕国易水之地。燕在韩、赵、魏三国的及时支援下,多次击退齐军,阻止了齐国的野心。北方有来自东胡的威胁,此时对东胡采取防御为主的战略。
前323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两年后,易王卒,儿子哙继位。
燕王哙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前318年,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事,将燕王的君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并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玺印全部收回,交由子之任命。换言之,子之全面执掌了燕**政大权。此举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在前314年时起兵攻击子之,失败,死于乱军之中。这场内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