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们是欧俄草原上最具有草莽风格的经典骑兵。他们的骑兵马蹄是与沙俄向外扩张的步伐同步飞扬的,多次为俄国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约组建了30万人的11支哥萨克军团。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机、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骑兵注定将成为被淘汰的兵种,也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哥萨克们再也没有取得像此前的战争中那样骄人的战绩。
在十月革命后的内战中,哥萨克分属两个阵营,布琼尼、铁木辛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所向披靡。苏波战争时期,曾经在空中俯瞰过这支部队的美国飞行员有这样的描述:“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这场景极其令人震撼,成为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据统计,从1918到1920年,有100万哥萨克骑兵阵亡。
内战结束以后,苏联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延续哥萨克自治的政策,允许他们自主选举苏维埃,成立哥萨克军人会议,一方面加大削藩力度,实行“非哥萨克化”。随后打压的力量逐步加大,对不服从者就从**上消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哥萨克暴动,曾一度导致红军失利,放弃了第聂伯河左岸地区。
后来苏俄南方战线派出大规模正规军镇压,1920~1930年代在苏维埃政府的彻底剿灭下,哥萨克力量日渐衰落。大批哥萨克逃亡者涌入捷克等国。以后苏俄又通过移民、掺沙子,最终使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在普通百姓当中,这才结束了哥萨克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开始也曾以保留了哥萨克特点的骑兵再次披挂上阵,但已是强**之末,在现代的立体机械化战争中,延续了400年的辉煌不再,布琼尼式的哥萨克将领很快也被朱可夫式的现代军事家取代了。
在东欧历史上穿着黑色披风,挥舞哥萨克骑兵刀冲锋的哥萨克骑士被成为“顿河流域的雄鹰”,他们挥舞的令对手胆寒的哥萨克骑兵刀,就是鹰之利爪。
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刀长约90cm,采用中亚铁矿石冶炼出的精钢打制。厚背宽刃,橡树叶状刀尖,占据整体宽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拥有优美却又凶悍的弧度,鹰头般的包铜手柄,重心靠后。
硬木的刀鞘以铜片包边,铜箍夹紧,通常为黑色。刀入鞘后整体朴实的让人不会多看第2眼。但是,钢刀出鞘,任何人挥舞起来,其自身弧度带来的劈砍威力可以轻易砍断小树,辟开木桩,这种威力体现在哥萨克骑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语“像劈田菜一样的砍掉对手的头!”。当你跃然马背,手持哥萨克骑兵刀迎风挥舞的时候~你可体会到“如雄鹰展翅,冲向猎物”的感受。
由于标准的哥萨克骑兵刀握把无护手,重心靠后便于激烈运动中挥舞,转刀,哥撒克骑士传统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重心靠后还便于在骑乘冲击直戳对手时的刀身平稳不晃动。
传统制式哥撒克骑兵刀上的铜件是青铜/黄铜的,越是摩擦越是亮。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没有护手,带护手的哥萨克刀都是后装或者的握把。
为了使刀的整体重心靠后和稳定,有些哥撒克骑兵刀的“鹰头包”是整体铸造或是罐铅的,这样做的附带好处是—当对手距离骑士很近,并拉拽骑士时,够分量的握把底会轻易的敲昏对手甚至打裂对手的头。
据说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哥萨克骑兵的作战方式是在接近敌人分散的部队后大叫万岁冲锋,如果敌人四散而逃那么他们就去抢劫物资,杀死落单者。
如果敌人不为所动,举瞄准他们,哥萨克骑兵就会全体撤退。哥萨克骑兵经常在零散的法军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他们杀死,白天就喊喊万岁,然后找落单的法军杀。
在博罗季诺会战中,5000哥萨克骑兵汇合另外一支俄军骑兵,冲击法军左翼的火炮阵地,击退了意大利和巴伐利亚骑兵军后又与前来救援的法国胸甲骑兵军正面作战,最后掩护哥萨克骑兵后撤。也正是左翼的一再牵制使拿破仑迟迟不敢把近卫军投入战场,为全军撤退争取了时间。
……
哥萨克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后世著名的军事畅销书作家弗朗西斯科?兰诺伊在评价哥萨克骑兵时说“一般来说,他们中间没有懦夫”。
但是由于红色俄国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对哥萨克人采取高压统治,最终迫使了走向落日余晖的哥萨克骑兵投入德国人的怀抱:
1942年夏,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突进了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地区,这是哥萨克人居住的传统地带,当德国上将克莱斯特的部队来到此地后,哥萨克人以“解放者”的态度来迎接德军,报名参加德军的人数剧增,共有5万人聚集在了第三帝国的旗帜下。
为了笼络人心,1942年10月,德国建立了一个库班为基地的哥萨克半独立国家,它拥有16万“国民”。
根据军事作家兰诺伊的记载,“国家哥萨克党也建立起来了,在瓦西里的领导下,它承认了希特勒是哥萨克国的保护者。”
顿河哥萨克人同时也选举了新的首领——普拉托夫。1942年8月,普拉托夫组成了顿河哥萨克第一骑兵团,这支军队独立于德军之外,装备的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