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我本三国一路人>卷三 第两百三十四回 打起来了 六

锦州城出击的兵力是吕玲绮的三千精骑和陈宫的五千重步兵,共计八千人。而就是这八千的兵力,在这个时候却硬是对锦州城外的六万三族联军打出了一个碾压的战局。

而且不止是碾压,打着打着竟然还演变成了吞噬。这所谓的吞噬嘛……吕玲绮的三千精骑有如疾风骤雨一般的掠过联军营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四处放火,而陈宫率领着五千重步兵以步兵方阵经过的时候,也同样的会以火箭、炸裂箭对吕玲绮所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刀。如此一来,三族联军的营盘就变得到处是火,然后就由大火在对三族联军的营盘进行着无情的吞噬。

先是碾压,接着是吞噬,已经把联军营盘给打得乱成一片。其实本来以三族联军的轻骑快马方面的优势,在暂时的避开吕玲绮和陈宫的兵锋之后重整一下势态,再以自身兵力上的优势四面八方的围上来与吕玲绮、陈宫打上一场大混战,虽不敢说能取胜,但扳回劣势却是可以的。

但别忘了,三族联军的指挥体系有点乱,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这个弊端就犹为显明;另一方面他们碰上的是陈宫这样的老油条,一动上手就大肆的放火,凭借着火势有较的阻止了三族联军的兵力集结。而兵力都集结不起来,又谈什么反击?

当然了,三族联军的兵力优势是不可否认的。锦州出击的八千对三族联军的六万,兵力方面的比例都快达到一比八了,而且你不能否认三族联军之中还是有些聪明人的,而这些聪明人现在就是暂时的先躲开了吕玲绮与陈宫的兵锋所指之处,同时竭尽全力的开始召集慌乱的战士,到还真给这些聪明人聚集起来了不少的人马。以这些草原游牧部族的凶悍习性,如果被这些人缓过了劲来,并且从吕玲绮和陈宫的侧面发动攻击,吕玲绮和陈宫也会很麻烦。

但也就在这个时候,锦州的东面传来了厚重的隆隆马蹄声,单是从马蹄声的厚重程度上来判断的话,怎么说也得是上万的骑兵正在向这里杀来才对。等再过了一会儿,这些厚重的马蹄声的主人出现在三族联军的视野之中的时候,三族联军就真的是慌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大约三万的骑兵部队,而这三万骑兵部队也明显不是他们三族联军的人。

好吧,这是辽西的“民兵”抵达了锦州城下参战。之前也说过,拓跋玉和慕容紫英现时点在辽西可以召集起来的“民兵”可达六万之多,而在战役的初期,这六万的“民兵”都暂时的隐藏起来了。现在决战开打,这六万的“民兵”自然都投入了战斗,锦州城和菊花港各三万。

吕玲绮的三千,加陈宫的五千,然后再加上这三万的“民兵”,锦州方面的兵力一下子就暴涨到了将近四万。四万对六万,锦州方面的兵力劣势就不那么明显了。话又说回来,陈宫的手里如果不是握着这样的底牌,仅凭锦州万余的兵力,又哪里敢对三族联军玩什么“聚而歼之”?

三万“民兵”的抵达,顿时就让战场上的形势演变成了摧枯拉朽。而三族联军中好不容易才集结起来的一点兵力,也几乎就是在瞬间被“民兵”们全部打散了。再看这些个“民兵”,在战场上下起手来那叫一个凶狠,就仿佛三族联军与“民兵”之间有着深仇大恨一般……

哦对,说起来三族联军与辽西“民兵”之间还真的是有仇。前面有说过,三族联军来到辽西的目的之一就是发财,因此在进入辽西地区之后就开始大肆的烧杀抢掠。而辽西地区的百姓在陆仁与陈宫的刻意安排之下,是故意的把辽西地区今年的秋粮留给了三族联军。

只是陆仁与陈宫的手段玩得很隐秘,“民兵”只知道陆仁和陈宫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家人才出此下策,并不知道陆仁与陈宫深层的用意,所以绝大多数的“民兵”是听从了命令,优先保护家人族人们的离开。

不过嘛,总会有那么些人舍不得地里的收成,而且认为来犯之敌与自己怎么说也是同一大族的,不会向自己下手才对。但真等到敌人来了……好吧,下场是不用多说的。

陆仁本身就是有意的想挑起这些游牧部族内部的矛盾与敌视,所以一些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陆仁马上就开始大肆的宣传。不要说陆仁卑鄙下作,在那样的时代如果不会玩这些,诂计混都混不下去。而那样的消息在民兵中传播开之后,民兵们……不,是依附于陆仁的游牧部族可全都火了。

游牧部族就真的全都是强盗吗?话可绝对不能这么说。至少陆仁这个现代人很赞成历史学家作出过的一个分析,那就是游牧部族也是人,他们也希望能过上安乐富足的日子,并不希望去打那些没完没了的战争。而华夏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那没完没了的战争,说到底也无非就是经济体系与文化交流上始终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

当然了,你要陆仁去解决这些问题很不现实,但陆仁至少可以在自己的地盘里进行一些相关的调整,辽西和辽东就是如此了。而辽西多年下来,依附于陆仁的那些游牧部族得到了良好的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多了不说,小日子过得可是十分滋润的,因此对陆仁也是心悦臣服。

就算是他们还不怎么服气陆仁,但他们这些年下来在辽西过得舒舒服服的小日子那可是作不了假的。现在联军来犯,把他们舒舒服服的小日子给破坏了,而且还杀害他们的家人族人,那这些彪悍的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态


状态提示:卷三 第两百三十四回 打起来了 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