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锦衣王侯>第九百零七章万家生佛·千夫所指(下)

虽然如仙在京师里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她不管天赋再怎么厉害,也只是在清楼学的本事,学的时候也是当成爱好而非主业,比起这个时代的大商人,还是颇为不如的。之所以能把生意做的这么好,还是因为背后是朱秀嫦在控制全局。整个杨记的幕后东主,就是这位永寿公主。在安陆时,钱夫人就是安陆最优秀的商人之一,到了京师以后,她的权柄虽然小了一些,但是手段还在。后来锦衣卫复兴后,她手上抓了很大一部分锦衣权力,加上嘉靖从安陆带来的潜邸旧臣,势力日大,一些关系网也重新架设起来,生意渐渐做的风生水起。在杨承祖于东南练兵杀倭灭虏时,杨记在京师甚至于整个北方,都开始了高速扩张。京师里粮食、酒楼、客栈、碓房、杂货、绸缎、布匹、成衣乃至珠宝、茶叶、药材等领域,都有杨记插手,这种国营商业机构的体量优势,也在经营中逐渐表现出私营商铺难以企及的竞争力。粮食这个领域,在收拾了四大粮商后,目前京师以及北直隶的粮行,已经被杨记垄断。像是樊重那种商人,把自己名下所有的店铺都归入杨记旗下,成了加盟商人。靠杨承祖提出的加盟,入股模式,杨记以鲸吞之势扫了北方大多数粮商。成规模的粮商,都被他吞掉了,不愿意被吞的,就被官府找茬,即便是有靠山的,也不敢硬接,最后要么认怂,要么转行,能坚持做下去的,也很难对杨记形成直接威胁。这里面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价格。杨记成立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赚钱,其有相当大的因素是考虑正直。杨承祖当初一力要做粮食,不是为了粮食赚钱,而是为了保障百姓不造反以及九边不断粮。原本大明北方的粮食并不是不够吃,在另一个时空里,由于明朝末年开海贸易,江南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最后反而是北方运粮到南方出售。现在粮食依靠江南输送,漕运一受影响,北方就要粮荒,很大程度上是粮商的操纵,以及北方地主大户的囤粮。受信息传播的限制,一些大地主们宁可粮食烂掉,或是堆到野外烧掉,也不见得愿意拿出来交易。杨记的信息灵通,又有官威,与北方不少大地主都签了契约,保障了货源。比起南粮北运,这已经大大节约了运输费用及损耗,又有赵九雄的漕帮帮衬,运费上也低,最主要的还是,杨记并没想过指望粮食赚钱。不管是北方来的粮食,还是从南方北运的粮,在计算了物流和人工成本后,每斤粮食的利润都压的极低。像是京师作为帝都首善之地,就是要维持一个鲜花着锦的局面,是以京师的粮食,差不多卖一百斤粮食,纯利润只有一斤粮食,运到九边的粮食,干脆就是贴钱在做。至于北直隶等地的百姓,固然享受不到这么低的价格,但是比起过去来,粮价依然是降了一大截。这种降幅,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确实是得了好处的,那些家无担石之储,耻着布素的人家,这回就能更放心大胆的享受,不用担心吃饭问题。除去极少数赤贫阶层外,大多数人,不至于饿死。没了饿死的危险,也就不会想着铤而走险的去叛乱,于广大底层而言,这确实得算善政,于朝廷而言,也得算是为稳定的局面做出了贡献。可是这个善政实行之后,即便是有着强大背景的杨记,一样遭到了巨大冲击,原因无他,断了一些人财路。首先是官员中,就有很多人对低粮价不顺眼,由于官员俸禄固定,粮食大幅度降价,于他们而言,相当于变相减了收入。再者就是大多数官员都得算是士绅地主阶层的代言人,这种低粮价运行,大多数农民都不会破产,或者说不至于借高利贷才能活下去,这样他们就不会卖地,不卖地他们又怎么收地?而且这种粮食价格,实际对于土地的价值也有影响,让土地的价值变的没有以前那么重要,在他们眼里,这就是典型的恶政,是贻害万民的恶中之恶。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样的粮价是在养懒汉,对于人心的影响非常坏,让百姓变的越来越懒惰,失去创造财富的动力,最终会让整个国家完蛋。那些因为降价而不至于卖儿卖女卖房卖地,或是不至于拿起刀上山为匪,对抗朝廷的穷鬼,在这些人眼中,是没什么资格算人的。他们考虑的范围里,也不包括那些双足直立行走类人生物。嘉靖那里,就接了不少关于杨记的弹劾奏折,为了商贾的事,能闹到天子面前,这本身,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地方衙门里,给杨记使阴招下黑手的从来没断过,于绿林之中,也有不少山贼强盗,武林豪杰,对于杨记的店铺进行有针对的破坏和打砸,乃至对杨记从业人员的人身威胁或是伤害。杨记的作坊被烧过,人员也有过伤亡,这两年时间里,杨承祖在东南杀倭寇杀的尸山血海,永寿公主在京师,明枪暗箭,凶险程度实际比起战场犹有过之。好在她的根基够硬,背后靠的是皇帝,手上有一支能打能杀的队伍,不管是斗官司还是打架,最终都不吃亏。谁对杨记用了手段,她就用更激烈的手段报复回去,杨记差不多是踩着死尸,迎着明里暗里的攻击,一路冲过去的。这中间这位公主到底费了多少心力,也是一言难尽。杨承祖捉住朱秀嫦的手,颇有些愧疚之意“秀嫦,我……我是对不住你的,这些事,本来该是我的差事,却把担子都压在了你身上。现在,我回来了,那些人,不管是白还是黑,用的是台面上的手段,还是下面的路数,只管冲着我来,有仇报仇,有冤伸冤。无


状态提示:第九百零七章万家生佛·千夫所指(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