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190),曹‘操’36岁,袁绍45岁
天下州郡兴兵讨董,以袁绍为盟主。盟军大败于徐荣。
曹‘操’在关东义兵中的地位具有双重‘性’:表面上他的地位相当低微,因为此时他并无官方名分,实质上是以‘私’人身份召集义兵的。联盟的核心力量是被董卓任命的关东郡守,关键人物有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等。但实际中,因为与袁绍亲密的‘私’人关系,他得以进入决策层,并主导了汴水之战。这场战争并非一般印象中的曹‘操’独自追击,事实上关东军动员力量相当大,张邈、孔、鲍信的军队都有参加的记载,其中光是鲍信即有“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馀乘”。另外,案《臧****》可知,袁绍肯定也参加了此战:“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
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给了关东军极大震动,也令曹‘操’在关东郡守间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置酒高会”等是汴水之战的结局,而非导因,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同时,曹‘操’的军事力量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此时完全倒向袁绍已成为他必然的选择。于是便出现了《武帝纪》中“太祖兵少,乃与夏侯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的情况,袁绍此时驻屯河内,所谓“进屯”的实质其实是依附。
初平二年(191),曹‘操’37岁,袁绍46岁
袁绍劫持韩馥,夺冀州,表曹‘操’领东郡,谋立刘虞。
在联军破裂前,曹‘操’和袁绍有一次著名的对话,袁绍表示自己要“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联系到当时的背景,显然,当时曹‘操’还没有独立的战略规划,只能以一些套话相对。袁绍的计划则以河北为基础,所谓“南向以争天下”,关键当然是关东之地,袁绍选定的代理人是曹‘操’。至于此时仍然把持在董卓手中的关西朝廷,袁绍从来就没有正式承认过,这一分歧后来成为曹袁分手的关键所在。
曹‘操’以讨伐黑山军为名义,领军进入东郡,并在这一基础上获得袁绍的正式表征。东郡虽在河南河北各有领土,但曹‘操’的治所东武阳却在河北,该年曹‘操’的军事行动亦局限在河北,甚至曾一度进入冀州征讨挟持张扬背叛袁绍的匈奴单于于夫罗,袁绍该年亦从河内回师讨伐张扬(“张杨蹈藉冀域,臣乃旋师,奉辞伐畔”,《建安元年表》),双方合作可谓亲密无间。但是,与此同时,袁绍在关东另立以刘虞为首的新朝廷的计划遭到了曹‘操’的反对,两人的嫌隙亦开始萌芽。
初平三年(192),曹‘操’38岁,袁绍47岁
刘岱败死,鲍信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组建青州兵,旋与曹‘操’合并,征陶谦、刘备。
青州黄巾军在该年击杀刘岱,取得军事上的突破‘性’进展,这对专注于廓清河北的曹‘操’、袁绍来说是一个非常突然的事件。这个突发事件给了曹‘操’非常好的机遇,恰好旧友鲍信发出邀请,于是曹‘操’顺理成章地进入兖州,击败黄巾,组建青州兵,实力有了突破‘性’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原因是陈留太守张邈在曹‘操’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侧感到威胁,而鲍信引曹‘操’入兖州是建立在‘私’人情谊上的个人行为,曹‘操’并未获得兖州豪族的普遍支持,如王匡的反曹事件即为明证。而一般拥汉士族虽然因曹‘操’在关东义军中持‘激’进动议而对他尚存好感,但袁绍对关西汉室的离心倾向日趋明显,这使作为袁绍党羽的曹‘操’的威望也在磨损之中。
曹‘操’自获得兖州之日起就面临多方势力的夹击,其中有袁术挟持刘协任命的傀儡兖州刺史金尚,公孙瓒任命的兖州刺史单经,陶谦亦曾攻入兖州南部。这涉及到另一个大背景,即袁家兄弟在讨董结束后在政治上正式分道扬镳。相对于袁绍的另立朝廷计划,袁术在这一时期以关西皇统追随者身份者出现,不仅得到汉室正式任命(左将军),更通过经南阳北上的武关道与汉室建立紧密联系。在这一时期,得到汉室任命的还有刘表,不过此人并无深度卷入二袁斗争的政治野心。更为关键的人物是以前将军督幽、并、青、冀四州的公孙瓒与徐州牧陶谦。在这一时期,曹‘操’与袁绍合力对陶谦的作战正是这一形势的客观反映(《武帝纪》:“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这种行动也导致了曹‘操’进一步失去兖州士大夫的支持。
初平四年(193),曹‘操’39岁,袁绍48岁
曹‘操’初次东征陶谦。刘虞被杀。
兴平元年(194),曹‘操’40岁,袁绍49岁
曹‘操’再次东征陶谦,兖州发生大规模叛‘乱’,吕布入主,曹‘操’回师,双方展开拉锯战。
曹‘操’东征陶谦是一次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