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重生三国之我为张任>第533章 枭雄末路(四)
采取措施,以断绝后患。”陈群为司空期间,能任贤用能。

陈群重视妻弟荀,以之为奇异;又辟北地人傅嘏为掾。亦曾上言举荐当世隐贤管宁:“臣听闻王者弘扬善行用来消除邪恶,所以商汤举荐伊尹,而使不仁者远离,这是实行德政的缘故。伏见征士北海管宁,德行为世人的表率,学识足以成为人师,清廉俭朴足以荡去污浊,坚贞端方足以。匡正时弊。之前虽然征辟过他,礼节尚未未优备。从前的司空荀爽,在家被拜为光禄大夫,先儒郑玄,立即授予司农,如果礼仪周备,一定可以请他出山。至延西序,坐而论道,定能昭明古今,有益于道德教化。”

陈群亦不忘论骘人物,曾与崔林共论冀州人士,林称冀州当以崔琰为首。陈群以“智不存身”贬之,但却被崔林反驳道:“大丈夫为人但有邂逅而已,即使如卿等几人,又足以为贵吗!”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大将军曹真上表欲起兵数道伐蜀,从斜谷而入。陈群认为当年曹操到阳平攻张鲁,已经多收豆麦以增添军粮,然而张鲁未下而军粮犹乏。如今既无别因,而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粮草必会受到钞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则劳损战士,这些都是不可不熟虑的事。曹便依从陈群所议。不久,曹真复上表要从子午道出军。陈群又述说其中不便,并言军事用度之计。于是曹以陈群之议下诏曹真。其时正霖雨积日,陈群又以为应宜诏曹真还师,曹从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攻打祁山,不克引退。大将张深追其军,为流矢所中,死于木门。曹非常痛惜张的死,临朝而叹道:“蜀地还没有平定张却死了,该怎么办呢!”陈群说:“张的确是良将,是国家的依靠。”卫尉辛毗则以为张虽然可惜,但毕竟已死,不应示弱。于是向陈群说:“陈公,这是甚么话呢!当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没有武皇帝(曹操),及后委以国祚,而文皇帝(曹丕)受命,黄初之世,亦说天下不可无文皇帝,至其委弃天下,而陛下亦自龙兴。如今国内所缺乏的,又岂会是张呢?”陈群便道:“确实如同辛毗说的那样。”曹笑说:“陈公可称得上善变啊。”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爱女曹淑逝世,追封谥平原懿公主。陈群上疏奏说:“人的寿命长短是由命运决定的,生死存亡自有定分。因此圣人们制定礼仪时,或有所限度或充分显现,以求得公允,合乎天道。孔子父母的合葬坟墓不整治,不装饰,很俭朴;延陵季子的长子死在从齐国返回的途中,就安葬于嬴县、博城之间,有不归之魂。所以说,圣人的一举一动都合乎天地之道,因此能够流传千古;大德之人的一举一动都不能超越法则,因此成为万世师表。公主死时年仅八岁,因此按照礼的规定,还不具备大办丧事的资格,况且又不是周年满月,如果用成年人的礼仪给她送葬,再多做些丧服,让满朝文武都穿上,一天到晚守灵痛哭,自古以来,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呀。而且听说陛下还要亲自视察陵寝,亲自路祭于庭、升柩于车。希望陛下能抑止割舍这些有损无益的事情,一切送葬事宜但凭大臣们的安排,不必御驾亲临,这是国家最大的希望了。听说陛下的车驾要到摩陂,实际上要到许昌,您和太后宫中的上下人等,全都跟着一起东行,朝里的大小官员,没有不感到惊讶的。有的说你是想要东行避灾,有的说您打算找个合适的地方迁建宫殿,还有的不知道你到底想干什么。臣下认为,吉凶有命,祸福有人,即使迁徙求安,也不会有什么益处。倘若一定要迁移躲避,那么好好修缮一下京城西北的金墉城,或孟津的别宫,都可以暂时留住,这样也可以免除西宫上下露宿原野,耽误春耕农忙的弊病。再说,如果东吴、蜀两国的敌人听到你要东行的消息,就会认为您是自取败势,因而加强对魏国的袭击干扰,那时咱们的麻烦可就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了。况且,善士贤人应该能够承担盛衰,直面安危,秉执道义,笃信天命,并非搬迁其家以求安宁,周围的人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和感化,消除恐惧心理,何况陛下乃是万国之主,您平静天下就安定,您躁动天下就会纷乱,您的一举一动,怎么能够稍有不慎呢?”曹不听。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朝廷营治宫室,百姓因而尽失农务时利。陈群上疏奏说:“大禹继承了唐、虞的盛世,却仍然不看重修建宫室,厌恶豪华的衣服,何况当今自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老百姓所剩不多,比起汉文帝、汉景帝时,现在户口超不过那时的一个大郡。再加上边境战事频繁,将士劳苦,如果再遇到旱涝灾害,国家的忧患可就深重了。况且吴国、蜀国尚未消失,国家还很不安定,应该乘他们还没有兴师进攻,加紧训练军队,鼓励农耕,做好准备,严阵以待。现在陛下舍弃这些当务之急,反而先建宫室,臣下恐怕老百姓会日渐困乏,将来拿什么来抵抗敌兵呢?当初刘备从成都来到白水,驿站内建造了许多接待来往过客的房舍,征用耗费了不少劳役,太祖就认为他在劳民。如今,中原地区像这样耗费劳力,正是吴国和蜀国所希望的,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希望陛下能好好考虑这件事。”曹答道:“灭吴、与建宫室,也可以一起进行,一起完成。灭吴、蜀后,罢兵守城,怎么可以再征用劳役呢?你是司空,和当年建


状态提示:第533章 枭雄末路(四)--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