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科幻未来>伪钞帝国>第277章 抢钱行动暴露

光华二年九月,正值金秋时节,连续两年的农业免税的休养生息政策得到了实质性体现,又将是一个丰收之年。

经历了太平天国之乱,中国人口仅剩下两亿左右,除两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之外,其他地区全靠农业、牧业创收,战争和官僚搜刮令这些地方人心惶惶,无法安心耕种放牧,导致越发贫困。

随着新中国成立,全国范围内结束战乱,百姓回归家园,休养生息成为稳定社会的必然手段。

为此,李卫国登基之时,直接免除农业牧业等赋税三年,受到万民拥戴。

对于中国这样的传统农业国家来说,免除农牧业赋税三年,这可是一大笔开销,因为哪怕只剩下两亿人口,只有一亿八千万人从事农业,每年也是两千万元人民币的赋税,三年就是六千万元,这是一笔巨额收入,说免就免,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敢实行的。

李卫国就这么做了,因为他还有其他各种手段捞钱。

首先想到的就是沪宁杭工业基地,作为李卫国重点经营的基业,如今工业种类最齐全,更有目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石油化工、汽车等工业,也是新中国的基石。

如果说1853年至1860这段时间里,沪宁杭工业基地是赔钱亏本的,那时候李卫国不得大量往里头倒贴砸钱才能维持正常运转。那么到了1860至1865年时,沪宁杭工业基地基本上已经实现收支平衡了。如今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仅仅只是光华元年至光华二年夏这短短一年半时间,沪宁杭工业基地就实现了近六千万人民币的巨额收入。

这笔巨额收入主要来自于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生产的卫国式步枪、加特林机关枪、各种经过阉割之后的外贸版后装式火炮,以及大量的配套弹药成为主力,其中普鲁士、法国和美国戴维斯政府军是消费大户,被李卫国狠狠的宰了一顿,尤其是加特林机关枪太费子弹了,更是使用12。7毫米特殊杀伤弹药。目前只有中国可以生产,逼得普鲁士、法国和美国不得不陆续花大价钱采购大量的弹药,否则将无法填补战场上的消耗,普鲁士和法国都不敢想象战场上一旦没有了加特林机关枪会是什么结果。他们都在自己国内开始仿制加特林机关枪,但那毕竟需要时间,形成规模化生产更需要时间。因此,在这之前,普鲁士和法国明知道自己在被中国狠狠地放血。却也无可奈何。

另外就是美国北方戴维斯政府军(前南军政府),掌握了美国三八线以北的大部分工业区,有的矿有的是钱,最近新征召组建的三十万美军部队,全部装备中式武器装备,光第一期订单金额就高达1500万人民币,甚至以后连培训也都交给中国神策军军官来负责训练,戴维斯政府甚至还在美军部队中专门设立了中国军事顾问团。

可以说戴维斯政府能够得以幸存下来,全都是李卫国及时派出中国神策军到达华盛顿才阻止了林肯军的北伐,如今有了半壁江山的戴维斯政府官员们都对李卫国报以感激。他们都见识过中国神策军的威猛,打得林肯被迫求和,加上之前还有打败英法联军的成功战例,已经被美国人公认为世界最强陆军,因此这些因素加起来导致戴维斯政府军全面采取中式武器装备和训练方法。

至于英国,虽然也从中国江南制造局订购了一批包括加特林机关枪在内的军事装备,但规模不大,李卫国知道这些武器早晚会被仿制出来,所以很大方的直接一百万英镑卖给他们设计图纸和授权技术生产。

另外还有欧洲其他列强国家,也纷纷从中国江南制造局进口武器装备。订单总额都徘徊在三五十万英镑左右,毕竟他们不是英法普那样的强国,实力差一截。

沪宁杭工业基地内第二个赚钱大户便是化肥工厂了,最早在两江推行化肥提高亩产量还得求着农民使用。几年后农民尝到了甜头,渐渐开始花钱购买更多的化肥了。在李卫国率军北伐前,南方各地都在广泛使用化肥了。

而随着中国统一,李卫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不收农业税的情况下,农民自然高兴的到处开荒种地。期待提高粮食收入。以前江湾化肥厂生产的化肥只有少量流入北方地区,除了管制之外,也是因为江湾化肥厂已经进行六期扩建了,分别在江南各省设立化肥分厂,规模达到年产两百五十万吨了,但这个规模也仅仅只能满足江南老百姓种地施肥需求,所以当时在北方是一袋化肥难求,且价格高昂超出农民承受底线。

如今江湾化肥厂响应帝国政府的号召,第一时间在北方各省建立化肥分厂,不到一年时间,北方中原各省都拥有了一座化肥厂,使得化肥产量得意在北方各地推行。

这些都给江湾化肥总厂每年创造了上千万人民币的收入,向政府年缴税高达三百多万人民币。

占在第三位的便是纺织工业了,南方大量的桑蚕丝和廉价的劳动力云集沪宁杭工业区,给中国的纺织工业带来了大盈利时代。

以前华人想要进口一套纺织机器,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买机器设备并聘请外国工人安装、调试和维护,从而导致纱锭的成本高达24纱锭每3。5英镑,而同类的印度产24纱锭平均才1。7英镑,就连日本人生产的纱锭都比上海便宜,根本竞争不过。

但由于李卫国的高瞻远瞩,当年进口机器设备时就优先进口各种精密车床和生产技术,并积极发展大吨位水压机段扎设备,使得


状态提示:第277章 抢钱行动暴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