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神话传说>【道教人物 老子】

老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将其神化,奉为祖师。相传著有《老子》,即《道德经》。他生活的时代,先秦时众说一致。《礼记》和先秦诸子书或称他‘老聃‘,或称他‘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语‘吾闻诸老聃‘云云,说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但稍前于孔子。但自西汉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持存疑的态度时起,至今学术界对于老子其人其书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兹不细述。至于籍贯也有异说。

但汉代以后,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并在此地设其庙祀。

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仅有零星记述,其中如《庄子》记老子之死,前人以为寓言。比较可信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孔子至周问礼于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后,孔子盛赞老子其人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衰,于是离去,至关(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终。大体上说,老子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弱为法要,以清静自然、返朴归淳为旨归,兼有治国和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不过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讲的‘道家‘实包括‘有法‘与‘无法‘两大派;

《汉书·艺文志》叙道家学说,也区分‘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与‘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两种情况。前者指战国黄老学派,后者则为后人所说老庄道家。老子本反对法令,而申不害、慎到、韩非等皆学黄老道德而主于刑名法术。庄子以放任的态度解说老子的思想,韩非则以权势的法家观点阐释、批评《道德经》,作有《解老》《喻老》篇。战国时代,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结合刑名法治观点而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盛行,陈平、张良、盖公、曹参、吴公、王生、黄子、张释之、司马谈等人皆治黄老术,统治者也奉行黄老清静因循之治。西汉时代还出现了专门解说老子思想的著作,见录于《汉书·艺文志》就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和刘向的《说老子》;

成帝时蜀隐士庄遵(即严君平)著有《老子指归》,京兆长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章句》。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期,它主要源于上古巫术神道和战国秦汉方仙道,但并非与老子毫无关系。道教以老子为祖师,这是因为:

第一,老子书中本有清静寡欲、养神致寿之理。这也是黄老之学的一大特征,故司马谈特别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后‘有以治天下‘。①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五正》也说,要‘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这在阐发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书中有更明显的体现。庄遵进而指出:‘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②《史记》又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表明老子身行其修道致寿思想。即使相信《庄子》所言,非‘不知所终‘,据今人马叙伦《老子校诂》考证,‘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盖已**十岁‘,也是长寿者。这些都与道教贵生之旨相吻合。《老子》书中又有‘谷神不死‘等语,极易被作宗教化的解释: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较完备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规范,而巫术或神仙方术都缺乏这方面内容,只有老子既具本体论和宇宙论,又有慈善、谦退、俭约、清静、质朴、寡欲等等道德主张,可以作为道教据以成立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采用极富感染力的韵语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汉时就被视为‘经‘。其文句洗练、含蓄,便于作多种解释。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奥的、不可言说的‘道‘是无始无终的、绝对的大全,就给道教修炼提供了终极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ròu_tǐ的或精神的永恒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并非始于道教,《庄子·天下》篇中尊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而《庄子》对真人的描写原带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托名黄帝。老子素与传说中的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威信极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两汉之交,老子也被仙化和宗教化。例如,《庄子·寓言》篇说‘老聃西游于秦‘,西汉末刘向把老子收入神仙传记,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③云云,实为后世‘化胡‘说张本。至东汉初,桓谭《新论·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谈养性,致寿数百岁‘这种夸张之说。

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


状态提示:【道教人物 老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