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是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注引《江表传》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往来于吴会,人多师事之,孙策母尊其为“于先生”。ai《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魏氏春秋》及《晋阳秋》皆称嵇康尊道士孙登为“先生”。aj《真诰?真胄世谱》称东晋道士许迈“即先生也”,后世道书即共尊其为“许先生”。
自东晋以后,道士也可自称先生(但须盟誓于神或经众道士认可),并依其本命干支所属五岳方位而称“某岳先生”,或以其志向、道行而称“某某先生”。《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以下简称《敷斋威仪经》)规定:“学士若能弃世累,有远游山水之志,宗极**,称先生,常坐高座读经,教化愚贤,开度一切学人也。假令本命寅卯属东方二辰,称东岳先生。四方效此辰,(如)戌丑未生,称中岳先生。若复清真至德,能通玄妙义者,随行弟子同学为称某先生。某人钩深致远,才学玄洞,志在大乘,当称玄称先生,或游玄先生、远游先生,或宣道先生、畅玄先生。略言其比,不可逆载。须世有其人,学者称焉。大都法如是耳。言名上清,清斋七日。先生位重,不可妄称,鬼神不承事,以天考考人。先生者,道士也。”ak这在道教中成为定例。南朝宋以后,称某道士某某先生,多系朝廷赐予高道的谥号,如“简寂先生”(陆修静)、“贞白先生”(陶弘景)、“升真先生”(王远知,原谥“升玄先生”)、“体玄先生”(潘师正)、“贞一先生”(司马承祯);也有生前赐号,如“玄静先生”(李含光)。宋代赐“先生”号,是表示一种殊荣,其名位高于大师。但道教内部一般仍以先生尊称道士,例如称褚伯玉为“褚先生”,陶弘景为“陶先生”,黄知微为“养正先生”,李志方为“李先生”等。
真人是一种尊称或修行名位。真人一词见于《庄子?大宗师》,指不惧水火、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异于常人者。《史记》载方士所谓真人“陵云气,与天地久长”lb,即仙人的别称。道教亦用此义,但用以指道行甚高的道士。如东晋南北朝道士已称张陵为“正一真人”,许谧为“上清真人”。《敷斋威仪经》谓道士称先生后,“于此学仙道成,曰真人。体道大法,谓之真人矣”lc。唐代道士也有称真人的,如称王远知为“王法主真人”,孙思邈为“孙真人”,叶法善为“叶真人”。北宋神宗时曾定神仙封号,先“真人”,后“真君”。元代则用以封道教首领和高道。“真君”品级高于“真人”一等,但通常不用于尊称在世的道士。
天师是个别道士的尊称。狭义专指张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北魏寇谦之、隋焦子顺、唐胡惠超、叶法善、薛季昌、刘处静等等。前期正一道又有“师君”一号,意谓首领,称张鲁、寇谦之(分别见《三国志?张鲁传》和《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另有“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诸号。祭酒本为古代宴飧时的主持人,三张借以为教职。
大师道士尊称和名位。唐宋间封建王朝为了加强对道士的控制,增强道士的荣誉感,赐予道士紫衣、师号,称“某某大师”。如聂师道号“逍遥大师”,王栖霞号“玄博大师”,刘从善号“全素大师”,贾善翔号“崇德悟真大师”。一些被认为道品高尚、为朝廷所尊礼的个别道士,如王远知、申仙翁、朱自英、邱处机等,则赐号“国师”。
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始见于东晋末南朝宋初。《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戒**妙经》借太上玄一真人告葛玄说,往昔受此经,“今复被师命,为子作三度法师”。又云:“太上命太极真人徐来勒保汝为三洞大法师。”ld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法师”条称:“经云:当举高德,玄解经义。斯人也,道德内充,威仪外备,俯仰动止,莫非法式。三界所范,鬼神所瞻,关启祝愿,通真召灵,释疑解滞,导达群贤。”le《太清五十八愿文》亦云:“能养生教化,为人轨范,是法师也。”lf这一时期已称张陵为“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后又按所受经箓整备为各种法师,如正一法师高玄法师、洞神法师、洞玄法师、洞真法师、大洞法师、三洞法师等。
炼师修炼高深的道士。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唐六典》卷四云:“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lg这反映了唐统治者推崇上清修炼法的情况,因为上清派道士偏重于个人修炼。例如,唐睿宗、玄宗皆称司马承祯为“司马炼师”。《龙鹤山成炼师植松柏碑》谓上清派女道士成无为(丹棱人)“调形炼骨,却粒茹芝”lh。《茅山志》记北宋茅山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曾与明真张炼师(即张绍英)居积金山顶试辟谷术。后又泛称行内丹等修炼法者,例如称宋修绝粒之女道士陈琼玉为“妙靖炼师”,金元修内丹的全真道士李志源为“圆明真人李炼师”。炼师与法师的主要区别在于:法师侧重于传授经箓、修斋行道,炼师侧重于修炼内外丹。
律师传授戒律之师。早期道教戒律是与经教一并传授,由法师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