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趟过青春河的男人>208第104节 小曲细说(下)

第104节小曲细说(下)

啊?你每天在这样的房子里睡觉,吓死人了,一不小心掉下去怎么办呀?!夏雪惊叫一声,打断我的话说。

我笑了笑,说,你别吓,井是用来浇地的,只有在夏天时才被使用,一入冬就早让包果园的主人黄体将井口封死了——好几块坚固的大木板对在一起,封得严严实实,脚踩上去咚咚直响。

哦,夏雪轻松地舒了一口气。

我说,房子小,里面的空间更小,井占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就留给一盘小炕占了。正常情况下,小炕只能睡两个人,但那年冬天占了挤了三个人。

怎么挤了三个人?除了你,还有谁呢?还有不敢睡大炕头的?夏雪不解地问。

说来话长,我说,有个叫黄体的农民承包了果树园——这你是知道的。人们说,黄体在园子里秘密地埋了果子,为了防止被人偷窃,便只得天天住在机井房里看守。但那几年咱们学校所招的补习生太多,宿舍里住不下,所以从我二次补习那年的上一年,学校便“算计”起了黄体这个小得只能容纳三两个人的机井房,并安排了两个学生名额。学生住进去之后,黄体更不放心了,他知道学生一旦发起玩来,在偷瓜摸果方面丝毫不亚于经验丰富的小偷。为防止学生算计他的果子,黄体跟校方打招呼,让他的二儿子也睡在这里,以监视别人。当然,跟校方说的时候,黄体只是说,为让他刚上初中的二儿子上早自习方便。为了重蹈正月烧行李的覆辙,我只好住进了这个孤零零的机井房。与我一起住进去的,除了这个身负重任的黄体的二儿子,还有另一个被我动员了半进去的同班同学。之所以动员了半天,是因为人家并不想去,不想去的原因有二:一是不像我一样,有刻骨铭心的烧行李的前车之鉴;二是嫌机井房太冷,你想一个四周围一点靠头也没有的孤房子,哪经得起咱们那地方的刺骨寒风呢。不知是那年冬天冷得出奇,还是冬天向来就那么冷,从刚立冬一直到学期结束的几个月里,机井房的屋顶连同四壁成天都泛着白花花的霜雪,虽说下午课后我和同学抽空回去生一顿火,但等晚自习结束回去以后,炕上早没多少热气了,被子冷得钻都没法往进钻,所以整整一冬,天天晚上莫不是和衣而卧。

夏雪插话说,看来你这二入补习班,可真受了大罪。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更要命的还在后面,我说。

分命?真有这么夸张?!夏雪问道。

真的!说是“要命”一点也不假,我说,

一天晚上的半夜时分,寒风呼啸的房外忽然传来一阵怪怪的声音,乍听像是牛叫,但又不完全像,况且也不可能,深更半夜的,谁家的牛会来此,来此作甚?起初,声音距屋子稍远一些,之后就越来越近。我觉得这声音不同寻常,就推了一下身边那两个一动不动的家伙,边推边小声说,醒醒,醒醒,你听室外有什么响动。我一推,两个家伙立马就应了声,其中一个还说,我也早听见了。另一个也这样重复了一句。原来,这两个让冻得似睡非睡的家伙也没睡踏实,只是谁也不吭声,卧着身子装睡。就在三人窃窃私语的时候,这酷似牛叫的声音在机井房的门外停了下来,随之而来的是几下嚓嚓嚓的抓门声,像是狗的爪子。

没抓几下,三个人忽然异口同声地说,狼!狼!狼!

这下可不得了,我脑袋嗡地响了一声,紧接着,就觉得满头头发全直了起来。那两个家伙也吓得够呛,尤其是黄体的二儿子更是浑身栗抖,缩成一团,连牙齿也咯咯地打起战来。不光如此,这天之后,黄体的二儿子再也没有来,他母亲来为儿子取行李时,发现被褥全湿了,一惊一乍地说:阿呀呀,阿呀呀,吓尿了!吓尿了!三个人一动不动地缩着身子,再也不敢说一句话,甚至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声,只是惊恐地听着屋外风中断断续续的抓门声和如牛一般的叫声。恐惧之余,我想,屋外到底是什么东西,真是狼吗?狼为什么像牛一样叫呢?没准真是牛,我们判断错了,自己把自己吓个半死。

听到这里,夏雪惊得嘴都合不上了,看样子,她比我还吓得厉害。

我说,你别吓,我这不是好好的,完好无损吗?

哦,那后来呢?你快说,夏雪催道。

我说,后来么,后来就没什么大碍了,天色微明时,抓门声和牛叫声渐渐消失,但我们三个胆小鬼,好像全吓瘫在了炕上,谁也不敢起来去开门。直至天色大亮,东升的红日将丝丝缕缕的光线照进屋子,以及四周环绕果园的民房间响起若有若无的村民们的说话声,三人才战战兢兢地从炕上爬起来。穿起衣后,一人手里操了一根木棍,才壮着胆子打开门走了出来。但房子外面什么也没有,与先前一样,孤零零的,既没有昨夜差点吓死我们的狼,也没有叫声酷似牛叫的牛,只有枯草在寒风中瑟瑟摇曳。但真切的是,那扇破旧的老木门上面满是新鲜的抓痕,一道一道的。

稍远的地方,也没有什么,阔大而寂寥的果园,以及一株株片叶无存的果树间也没有什么。进教室后,我和另一个同学仍按捺不住惊恐,当即就把昨夜这难得的历险经历向班里的同学说了个遍,且说了不止一次。但大家都不相信有狼,说,若是有狼的话,早就钻进屋子了,那能那样白白放过我们,况且,这年头哪里还有狼,一定是狗或什么小动物饿慌


状态提示:208第104节 小曲细说(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