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香武当天偷走了九龙杯之后就得意不已,心里想的只有如何让黄三太颜面扫地,但是所谓“人欢无好事,狗欢要吃屎”,高兴大了就容易生出悲剧来。
当夜杨香武和胡景春二人就夤夜赶路想赶紧赶回浙江,但是胡景春一直对九龙杯很是好奇,因此一路上一直鼓动杨香武让他拿出来看看,本来杨香武是想把这东西随身携带不肯拿出来,但是禁不住胡景春的软磨硬泡,到了安徽芜湖地面上,杨香武一时高兴,准备和胡景春一起见识见识这杯子。
两个人吃了晚饭,在客栈的房间里,小心翼翼的捧出了这杯子,两人细心观瞧打量,越看越高兴,加上喝了点儿酒,警惕性自然就低了,就没注意到在这房梁之上猫着一个人。
杨香武是个“偷儿”,这个当偷的不是像现在的小偷那样没有品,现在的小偷几乎就和明抢差不多,但是真正的江湖上的偷那是规矩非常多的,像什么“守正戒淫”“穷人不偷”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不能出声和贼不走空。
贼不走空,那就是做了偷儿,一旦出手就不能空手而回,哪怕是半块砖头也得带回来,这是做偷儿的本分;另外一点就是不能出声。在偷的过程中,如果一旦被人发现,要么抓紧闪人,要么就在人家眼皮底下硬着头皮干完,但是不论怎么样,在这过程中一定不能出声。这是做贼的规矩,和当时的法律也不无关系,如果一言不发还算是偷,在量刑上也算是偷——哪怕是被抓了现行,但是一但开口说话那就是明火执仗形同抢劫,送到官府是可以当庭刑杖而死或者杀头的。
所以,古往今来,凡是做偷儿的,有两点都会很注意,一个是手上的功夫要轻灵,所以大偷儿往往是偷人东西别说当时人察觉不到,甚至有的几天后都察觉不了;再有,身子必须轻盈,轻功那必须好。
当时的“四大名偷”,排名第一的“千里追风仙”佟化龙,“塞北鞑子草上飞”赛毛遂的杨香武,“神偷”王博彦,“小方朔”蛮子欧阳德,除了王博彦的是偷儿的名声比轻功大意外,其余三人在江湖出名的原因都是轻功好。
可是,当天晚上在这屋顶上的,恰恰就是轻功在杨香武之下的“神偷”王博彦。即便杨香武一时疏忽察觉不到,另一位,“一粒洒金钱”胡景春不应该察觉不到。因为两人在耳力上皆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胡景春,有暗器功夫在身,那耳朵甚至比驴耳朵还灵,但是皆因两人当时太沉迷于观赏九龙杯,因此被人钻了空子。
王博彦打两人一进芜湖地面就发现了两人,他和杨香武是老相识,贼和贼那是最了解的,一看杨香武这警惕劲儿就知道杨香武身上一定有非常重要的东西,因此打算戏耍一下他。本来,王博彦对自己在江湖上的排名低于杨香武就非常不满,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比杨香武强,现在遇到了这样的机会,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不过有一点,杨香武和胡景春两人虽然盗了九龙杯,但是当天晚上喝酒却没敢用这个杯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是皇家之物,自己也还打算还回去,自然不敢亵渎了这件宝贝。王博彦也不是非得偷这个杯子不可,他的目的就是只要能从杨香武身上偷点儿东西就行,越是杨香武看重的自己偷了越有成就感,因此才决定要偷了九龙杯。
王博彦的手段虽然高,但是当晚他却用了个很下作的手段,那就是用了迷香。当夜,这九龙杯就流转到了王博彦的手上。
虽然同列“四大名偷”,但是王博彦和其他三人不同,其他三个人因为是从“偷门”里出来的,所以才并到“四大名偷”里,但是实际上其他三人并不是“偷儿”,平常交往的也都是些下三滥的人物。杨香武、欧阳德、佟化龙江湖闻名,凭借的是江湖义气和一身的轻功,而王博彦却是杂学,轻功比其他三人差得远,但是手上的功夫在“四大名偷”里当属第一,但是这不是什么特别出彩的事情。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王博彦才惹下了这后面的大祸。
王博彦当天晚上偷走了九龙杯,第二天就立马和人显摆,就有人盯上了这件宝贝。饶是王博彦本领高但是禁不住人家惦记自己也不在意,于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就另有人用更下作的手段从王博彦手里盗走了九龙杯。
这边先不提,单说彭朋那边,接了案子就来找黄三太。黄三太听彭朋这么一说,当下就明白是谁盗走了九龙杯,因此当时就生了悔意,后悔自己太过鲁莽,不该行那养虎纵虎的取巧之事。黄三太和彭朋是好朋友,但是兹事体大,黄三太不敢独断,因此当时就扑通一声跪下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和彭朋讲了,此事必是杨香武所为,请求彭朋在这当中予以协调一定要保下杨香武的命来。
彭朋得知盗杯的是杨香武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此事非同小可,擅闯皇宫私盗国宝,而且杨香武在逃走的时候胡景春出手伤了大内侍卫,这桩桩件件都是死罪啊!
彭朋原本以为这是江湖宵小所为,英雄朋友一起出一把力,把这宵小或杀了或捉了,在康熙爷面前为众位英雄讨些封赏,自己也捞些政治资本,没想到这是自己的好朋友杨香武所为,好事反而成了个烫手的山芋。但是事已至此,已经势成骑虎,彭朋只得硬着头皮追查下来。
黄三太在芜湖找到了杨香武,但是没想到的是杨香武和胡景春已经因为丢失了九龙杯就差点上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