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1287.第1287章 海上对决(三)

见到本不是爆炸弹丸的重霰弹在积累到一定的火力密度和数量的情况下竟然如同打出了连成一片的扬尘,甚至把不少地方的地形地貌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本来没有排并上岸打算的一些法国人也有一些心动。

“在这前所未有的火力面前,敌军不管在这连绵十余里之内的范围内部署了多少兵力,都一定会遭到重创的!”一名法军舰队指挥官在用望远镜仔细的观察了一阵岸上的情况之后说道。

“我们还是小心一些吧,新军主力在之前的不少胜利,就是因为出忽意料的强悍。而且我觉得在天黑之前我们应该远离。”

“他们的这次远

征根本没有舰队伴随而来,自陆上而来的这些敌人难道还会有内河临时征集来的船只来给我们这全所未有的舰队带来威胁么?”在西班牙精锐核心主力遭到严重失败的消息传来之后,法国人对于西班牙人也没有之前的那种恭谦的态度了。

“我们排小部队上岸看看吧,如果残敌依旧暴露出惊人的战力,我们就用猛烈的火力继续来把这片土地翻耕一编就可以了!”此时一名英国舰队指挥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过却严肃的说道:“当然这样的行动也应该由各方共同承担。。。”

就这样,拥有十几万海上大军的庞大舰队还是能够轻易的凑出大概四千人左右登陆兵力执行这种岸上任务。在这个水手与陆战队并没有太过严格区分的年代,这些“陆战队”就算遇到较大的失利甚至是做为弃子也不接受的,

而且这四千人往往也是对舰队战斗力影响最差却也勉强合格的一些备用步兵中抽调,法国那虽然规模庞大然而海军素养却比不上西班牙与英国的海军舰队就成为了承担这方面任务的主流。

在此时的欧陆也普遍出现了人力螺旋桨的情况下,西班牙人也在决战前为其他国家的海军配备过一些小型的船只,这使得这种规模有限的登陆战算不上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百余艘小船很快就放了下来并通过索道输送下足够的水手,第一波次显然就能把这几千人的队伍直接送上岸去查探。这些队伍并不是成建制的野战单位,而是以连为单位分成三十个左右的联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船只。这也是此时代的海军步兵同一般的陆上野战部队最大的不同。

负责侦察的新军主力部队本就部署在比较远的位置上,因此这些西法联军海上步兵的登陆行动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在这秋季的荷兰海岸,风浪也相对是大西洋上相对比较适宜的时节。

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无奈之中被强行送下船的队伍还是十分紧张的,甚至到了有不少人难以站着走路的地步,可是当看到了海滩不远处那猛烈炮火带来的效果之后,那种如同押赴刑场一样的紧张才算稍稍缓解了不少,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亲自去那片很可能存在敌军的阵地上侦察。当然各队之中还是有一些负责消耗和探路任务的“炮灰”,这些人同寻常海员的地位并不一样,在威逼利诱之下,还是有几百名负责“探路”的先锋展开对那片几乎被弹雨“犁”了一遍的土地展开了侦察。

在这样的情况下,终于有枪铳声开始越来越密集的响了起来,遇到这种情况,残破的战壕内的新军主力部队官兵几乎是下意识的展开了火力还击,轻易的就打退了这几百名负责探路的敌军,并让这些人中的一半变成阵前的尸体留了下来。

新军主力部队的火力点其实并没有暴露出多少,不过百余人的开火就达成了这种目标而已,在不少新军官兵的判断当中,这样的火力暴露还不足以让敌军展开全面性的火力报复,不过参战的新军主力部队各营连官兵显然低估了此时西欧联合舰队的作战决心。

仅仅是百余个火力点的暴露,就在之后的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再一次吸引到了铺天盖地般的火力。

因为在之前的炮击当中对距离和霰弹的特性有了一定粗浅的认识,因此虽然这种海上炮火对陆远程霰弹的误差仍然很大,大到能有半里有余的纵深散布范围,可还是比之前的火力还是更为精确了。

遮天蔽日的重霰弹群在集中落下的时候甚至会形成不逊色于实心弹多少的破坏效应,足够把简单的藏兵洞砸塌。连续二十轮左右的开火让联军海军舰队在短短不过半个小时的时间内进行了几十万次开炮,打出了接近两千万发重霰弹,密集的弹雨和动能轰击不但从各个方向灌满了大面积的每一尺土地,甚至还把不少简单的浅层坑道都彻底砸塌下来。在这猛烈的弹雨和火力之下,执行牵制敌军任务的几千名新军主力部队官兵终于遭到了重创。

在这样猛烈的火力准备之下,尽管上岸的联军步兵撤退到了比较远的距离上,但是被“误伤”的人还是达到了超过一成左右的比例,堪比一些作战了。不过这也让很多人真正的安下心来,因为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之下没有几成比例的人能够侥幸幸存。除非这些仓促之间冒出来的东方强敌在这一带早就准备了像样儿的地下掩体。

在鹿特丹以西海岸附近的这场猛烈的“炮火表演”,最终直接歼灭性打击了依托坑道进行掩蔽的几千新军主力部队,有超过千人被后续上岸的联军官兵所俘虏,这样同新军远征部队交战以前前所未有的大胜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联合舰队的士气与决心。

敌人对新军官兵被俘人员的审讯还是花了不


状态提示:1287.第1287章 海上对决(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