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402.第402章 近战实训

南方的夏季作战本不适合运用马匹,明时北方的养马地也多不在新朝政权的手中。不过近一年的时间以来新朝政权在南方的历次乡间治安战及东征西讨下的作战累计缴获的各种骡马旅也多达五六万匹。这些马匹有不少是年老体弱的役马,还有不少是南方山地运用的那种协作性不是很好的驴,真正在主力部队中服役的数千匹军马大多还是从北方一系列作战行动中缴获并挑选下来的。

这些年纪大的老马及劣马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但在面临战略决战的情况下张海却愿意以付出一定程度的经济成本为代价来提升队伍的实战心理素养。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由很多种要素构成:比如战术,训练,指挥,体能等等,但作战觉悟和实战心理素养毫无疑问诸多战斗力要素中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战斗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就好比历史上革命年代的红色军队如果按照现代军队中的要求进行训练考核乃至战术考核,就会如彭总在1951年针对志愿军所讲的那样在基本战术和投弹射击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远远赶不上列强军队的短板。但仅仅是心理素养乃至作战觉悟这一个方面的优势往往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甚至可以在当年让南方的半大孩子凭借劣质的冷兵器在疲劳的环境下同宁马等西北马队正面抗衡。

张海等人同样拥有优秀的队伍及兵源,合格的士兵以及远超出这个时代的政治保障及训练,但是在历次的作战中更往往依靠猛烈的火力就击败了对手或达成了作战目标使得整个队伍在大规模的作战中经受的考验并不多。

按照计划,在南京对岸的六合一带的练兵场。五六万匹马驴骡中将选出四万匹马驴骡用于马群对于部队的冲击训练。为了防止这四万匹没有接受过严格骑兵训练的马匹在经受过一次严重的教训后就不再听话,全部的马匹将分为十队。在十到十二天左右的时间里对包括从南方提前完成军备任务沿海路赶回南京一带的六个步兵旅群近三万左右的官兵进行十次左右左右的大规模冲击考验。

为了让这些马群不乱跑还专门的修建了相距五六里之远,长达一里有余的平行向的墙壁。四千匹马在不自相践踏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展开的空间同两三万人的步兵大军差不多。参加全军大兵团集中训练的各旅战士们就按照接近冷兵器时代的对列要求平均每半米一个人肩挨着肩形成一个连绵五六里左右的五排密集横队组成的队列准备迎击马群的冲击。

没有士兵驾御这些马匹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些马群不顾伤亡的冲向前也是一个难题,至少大规模训练马匹的工作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了,有了足够纪律训练的马匹因为投入的巨大物力也就不适合做为这种训练时的消耗品,张海最终的选择是:让火力强大的独立近卫营及整个近卫部队步兵在六里的战线上以装好弹药的燧发排枪组成绵密的火力封锁线通过不断的开火逼迫着人群向前推进,并且以铜鼎霰弹炮做为更远距离上的威慑措施。

而为了防止马群集中起来的冲击可能对整个队伍带来的意外,接受训练的各个步兵旅每个旅抽出由炮兵及步兵组成的一个混合营群配备事先填装好弹药的燧发排枪做为遇到危险的情况下解决危机的“应急火力”,而其他大部分战士则以短矛拼刺训练时的包铁木棒做为抵御马群冲击时的主要武器。

第一次进行涉及到各个步兵旅的大规模集训的情况令张海感到不少意外。

当催促马匹的火器一连串的响了起来,在几里的范围内连绵不绝的霰弹炮和枪铳在击毙上百畜生的情况下,骡马驴组成的集群在没有人驾御的情况下逐渐飞奔起来,并在逐渐的在后面火力的压迫过程中聚集成一团,主要的“攻击正面”只有一里左右,纵深却达到差不多近半里的距离。

处于防御中的各营旅位于前排的战士被要求不要在那些骡马群在压迫下展开冲击前就把那些如同短矛一样摸样的木棒伸出来。因为如果是那样,没有驾御的马群面对严阵以待并且有明显敌意的人群就很有可能不会发起猛烈的冲击。

包铁的木棒毕竟不是长矛,连成五排的密集人墙似乎也无力阻止聚集起来的骡马群。依旧看起来十分单薄的队伍被越聚越密并在后面的压迫下不断前涌的马群不断压迫,承受压力最大的第五旅群的战士们不论怎样挥舞着木棒还是无法驱散那些被猛烈的火力督促着的马群。这些骡马似乎也大致看了出来:后面的人是真敢展开屠杀的修罗,而前面那些人的兵器则根本不足以致命。

几千匹马聚集起来的巨大冲击力终于迫使不少兵源及训练十分优良的主力旅战士们溃败起来,不少的战士在混乱的人群和马群中倒在地上并被蜂拥的人群或马群踏过。上千名战士都不同程度的遭受了重击。

如果不是优良的全身板甲与头盔带来的良好保护,不论是第五旅的战士们这样坚定的面对马群还是在整个过程中只有极个别人在倒地的情况下被马匹踢中头部而导致减员性负伤外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

队伍对训练过程进行了改进,因为马群在压迫下很难保证横队,索性就把密集的人墙分为十列,队伍更密集的布置在两三里的范围呢。同时也以车盾等措施让马群只能沿着边墙与马车构成的阻碍向比较窄的正面发起突击。

第一天训练虽然并不成功,但却让相当一部分


状态提示:402.第402章 近战实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