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503.第503章 险关伏击(二)

经过了辽东地区的不少攻坚战,之前还经历过不少山地作战,这使得包括马冲昊在内的新军主力部队官兵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传统部队对于地形的敏感和认识。在新军主力部队官兵们的印象和直觉中,也就是那种传说中的“一线天”地形才是不可在有敌军把守的情况下通过的死地。而广元境内剑门关以北的地形和地势,也就是并不算宽阔的山谷而已。山崖之间的句里多在百步到一百五十步左右,就是谷底除了部分地方其实也有广阔到至少几十米的空间,这使得马冲昊毫无畏惧的仅仅在空中随队热气球的侦察之下继续沿山谷间的大道行军。

冬末早春季节里的广元山谷一带的风力并不小,使得热气球侦察也只有那些最有经验的孩子们才能驾御的了。这让同时在空中的热气球只剩下两部而已。

热气球上的孩子们句里山谷两侧的悬崖要比地面近的多,不过一二百米左右的样子而已,可连续的侦察也让小女孩们的注意力下降了不少。至少用肉眼来看,这一段看似危险的山崖似乎没有什么埋伏,并不知道连绵四五里长的队伍早已进入了山崖上敌军的伏击范围。

巨大的爆炸声忽然从走在队伍前端的马冲昊等人的头上传了过来,虽在二百米外但依然震耳欲聋。以经验判断,那至少是几千斤黑火药的爆炸才能产生的效果。而这样的爆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接连在头顶上发生了三四次。

马冲昊及身边的战士们迅速以最快的速度翻身,在不到十秒左右的时间内后退了几十米才躲开这从天而降的石遇。

部署在山谷两端累计两万多斤黑火药把数以累计多达二三百吨的石块从山崖的两侧蹦落下来,无数的巨石在相隔数里的两端迅速形成一道矮矮的小墙,整个伏击战的口袋完美的扎好了。

几乎就在同时,已经开始瞄准好天上热气球的上千支火绳枪和上百门轻炮利用早已填装好的弹药接连不断展开试射攻击。虽然因为对弹道的不熟,周遇吉等人在山崖上的火器集中起来对二百米外的热气球开火的时候命中率也奇低,不过还是有一发炮弹命中了正在升高中的热气球。从气球底部吹出的风瞬间就让火苗吞噬了整个吊篮,吊篮里的孩子刚刚发出了警训就被大火所吞噬。另一部热气球里的小女孩迅速驾御热气球爬升到距离悬崖边百丈左右高度,在三四百米左右的高度上把一千二百余支火箭射向了敌群。这些火箭虽然杀伤了二百多名山崖上暴露出来的敌兵,却对埋伏在山崖上超过万人规模的敌军大部队没有造成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山崖上的万余名明军战兵接连不断的以最快的速度把投石和重箭不断的抛射下来,每分钟超过十万支重箭或者石块如果连绵数里的冰雹一样砸了下来。

如果山崖下的队伍是一只以正常队形行进中的传统冷兵器部队,毫无疑问会因为没有足够躲避空间而在很短时间内就遭到重创。传统的铁甲就算能抵御威力不俗的箭矢铳弹,也对钝击伤害防护力很差。

不过依托强悍的单兵火力的新军主力部队在整个山谷内敢于以双路总队展开行军,这就使得山谷中的每一个战士都有了充足的回避空间以躲避那些从天而降的石块或重箭。在每个战士于谷底内有几十平米的躲避空间的情况下,从天而降的石块或重箭只有千分之一左右的概率砸中几平方分米大小的头部肩等部位,而因为战士们的不断躲避,这个概率降低到了两千分之一左右。三十多万枚累计二百吨从天而降的石块儿和箭石虽然让整个第五旅接近一半的官兵都被砸中或射中,甚至还感受到了如同重拳一般的钝击和伤痛,但真正因此减员并丧失战斗力的人只有二三百名战士,其中大概近二百人左右是死亡。

在遇袭慌乱的中,战士们不知道这种碎石和重箭攻击将要持续多久,被动条件下不断有人被砸中给人以不小的恐惧感。可当持续了数分钟的攻击渐渐停歇下来不少时间的时候第五旅群的官兵们才意识到:敌人的招数用尽大半了,可队伍并没有遭到致命杀伤,大多数战友还都见在。除了二百人左右的战死加上三四百人脚部等部位因为飞溅和滚动的石头负伤外,八成以上的力量依然完好无损。

反应过来的马冲昊也终于明白了现在要做的究竟是什么,迅速命令队伍向山谷前面简单堆砌起来的“石墙”发起进攻。

双方水准差不多的冷兵器时代,对于没有攻城器具的部队,不到一人高的胸墙就能为负责堵截的部队提供有效的帮助。即便是简单的胸墙,也能让防守一方的部队占据很大便宜。

不过这个兵学原理却显然不适合新军主力部队。各营群的战士们把早已填装好弹药的超轻臼铳集中到少数步兵连的手中,几百名超轻臼铳手以松散的纵队面对石墙后的敌军展开了猛烈的炮射火力。三百多名超轻臼铳手把两万枚左右的六两重弹打了过去,几乎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就以杀伤两三千人为代价彻底击溃了石墙一带的守敌。而展开了炮火的几门用于直射的青铜炮以猛烈的实心弹火力以十多发炮弹就让“石墙”形成了可以供双路纵队进攻直上的斜坡。

几乎数十名最前面的先锋就能拥有压倒几百人实力的火力下,原本在山谷两端安排好的敌军伏兵根本当不住第五旅突围的脚步。

死地一般的陷阱就这样被第五旅的队伍以很短的时间攻破了。尽管


状态提示:503.第503章 险关伏击(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