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595.第595章 重围北京(二)

王青手下所率领的各营在各县的抄掠中都聚敛了不少的财富,因此对于负责先登的精锐们都下了重赏,凡是在战斗中负伤的人都可以获得五十两的赏银,而攻上城头的,不论是不是先登,全队赏赐百两以上的银钱。这个层次的重赏是以前的传统军队中从未有过的。这些赏赐不是空口白话,参加进攻的人乃至负伤的人领取赏钱的时候都在大营里当众领取,由王青及手下的亲信亲自发放。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克服消极避战的行为,那些在战斗中伤亡率过低的队伍从指挥层到全队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惩罚,而针对逃兵更是没有什么“抽十一杀”的原则,而是以十分严苛的督战手段迫使人们参加进攻。

本钱极大的奖惩之下,北京城周边的三十多个营中负责突击的几万名精锐轮流从一开始就轮流不停的向城上展开了激烈的人海进攻。

在王青的计划中,只能不惜代价的进攻才有在十天左右的时间内破城的可能,而如果超过十天的时间,即便还没有从南面赶来的新军主力部队的消息,整个北京城下云集的大军也将陷入危险的境地中从而不得不撤退。因此,蚁附攻城外加寻机爆破几乎是有唯一可能成功的手段了。

吸取新军主力部队中的一些手段,参加进攻的核心几万名先锋一共配备了数十万支土制的超轻臼铳及数以百万计的箭支,并且每人还都有尚算不错的铠甲,这些都是集中了相当的资源才能够获得的。

在最初的几轮进攻中王青似乎感觉到了一丝希望:北京城内的守军似乎并不很多,总共也不过四五万守军,防守整个城头都有些显得兵力不足,这些人并不比一般水准的公安军武装装备水平更高,甚至可以说因为用了不少城内的青装凑数,在质量上说不定还更差一些。在进攻方撒胡椒面进行试探性进攻的时候或许城上的人还能应付,可要是将几路做为预备的精锐投入战斗几乎可以肯定能够压垮守军的防御。

“火药布置好了没有?”王青询问手下道。

在以两千名精锐及三千余名辅兵为代价试探出了城内大致的防御薄弱所在后,王青就打算展开一次孤注一掷的进攻,以攻破城防。

投石雷的布置在充足的物力和人力乃至有经验的军官指导下没有两个夜晚的时间就布置完成了。

在攻击发起的时候,十余万斤黑火药总计两千多个爆破点抛射出了上百万枚几斤到十斤不等的石块,在城西进攻地域宽越一里,纵深一里左右的区域内平均每平米都有四枚石落下。如雨一般的石块攻击把这片区域内早已准备好的抛石机还有铜鼎炮都破坏了不少,布置在这一带的五千余名准备已好的守军超过三分之二在猛烈的石雨攻击下非死即残废,除了躲避在城及城下堡垒内的部分兵力,几乎没有人在石雨中幸免遇难。

就在此时,王青手下早已准备好的两千名精锐弓手以清式长弓展开了连绵不断的抛射。并不是所有的弓箭手都能有足够的射术,即便以高效的弓,为了保持连绵不断的掩护,这些所谓的精锐弓手也不过是能把普通略重些的箭矢抛射到百步左右的距离上而已。但即便如此,每分钟两万箭左右的火力也使得躲避在城下与城头堡垒内的人几乎不敢走出堡垒展开反击。

全身披挂的登城精锐则在百余部云梯的掩护下轻而易举的攻上了城头,不少人每人携带了几公斤重的爆破炸雷做为对付那些堡垒中中守军,还有内城侧面工事内守军的武器。

由于在不少的城战中反叛的公安军骨干们对新朝体系的城池攻防战术十分了解,又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做为支持,因此进攻显得异常顺畅,进攻不过在第三天头上展开的这一次强攻就在城西的城头上打开了突破口。一里左右的城头上两千余名先锋先后攻上了城头。后续的精锐也源源不断的攻上了城头,并在城墙上下下如雨一般的精锐弓手掩护下不断向两翼展开了进攻。

战斗进行到这一步,可以说攻破京城已经十拿九稳了,就算城内的对手同样以火药武器和猛烈的箭弹展开换击,也不可能在一时之间扫荡超过一里的城墙。毕竟城内根本不可能有城外这样的人力物力条件。

让王青等人想象不到的是守军的反朴并不是以新军当年在作战的时候十分熟悉的方式展开的,而是以所有的人几乎都没见过的战术展开的。正当城上的先锋们不断的向前推进的时候,城下不远处忽然有发疯一般的人群涌上了城头。这些人没有铠甲,甚至连相对统一的服装也没有,仅仅只有围巾围起来的东西做标识,像是民间的像勇民团一样。这些人就像民变起事的农人一样手中只有十分简陋的长矛甚至削尖的竹枪,看起来毫无威胁力。

猛烈的箭弹之下这些几乎没有多少防护的人成片的倒下,其余的人却似乎是毫无反映一般的接着冲了过来。当登城的先锋所携带的箭矢和臼铳消耗殆尽的时候,如潮一般进攻的民团们倒下了足有几千人,这还不包括那些仅仅负了轻伤却似乎像没有知觉的人一般冲过来的人。

那些视死如归的人群终于以不计代价的方式逼近到到了攻城先锋们的近前,毫不慌乱的以石块和长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双方的批甲防护差距和训练素质差距都很大,可那些进攻的守军民团们难以想象的战斗意志与决心终究还是压垮了进攻者的士气。五万余展开决死反击的民团在用万余


状态提示:595.第595章 重围北京(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