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国人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视故土的,一家人举家迁到外乡,可能在别处住了好几辈子,人家提起他们来还是外乡人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那些在晋北住上四十年的章丘人,实际上在祖祖辈辈都在晋北生活的晋北人眼里依然是外乡人的。
晋地闭塞,向来排外的,昔日豫,皖,鲁等地居民在朝廷的组织下北迁,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在了晋北,这些地方的人善农耕,而晋北地广人稀,这些外乡人在晋北拼了十几年之后,算是把晋北的农田开垦出来了,那会儿外地人跟本地人的关系还算不错,毕竟人少啊:来些富裕的外乡人,娶媳妇嫁女儿都更容易找对象呢!
但是情况从二十多年前起发生了变化,随着石炭开始被大江南北的人广泛使用,晋北本土人与北迁的居民矛盾就出来了:穷地方的人往往容易随遇而安,而外迁过来的人一般都有些冲劲儿,所以二十年下来买房子置地开山的有的是,普遍比本地人富裕。石炭一开始走俏,这些有钱的外乡人立刻买山的买山雇人的雇人,一面做矿主一面组织了车队联系了渡口船队做起了石炭生意,这东西的差价大啊!于是很快便出现了一大批暴富的石炭矿主,人们习惯称这些人叫做:“炭老板”,然而对于晋阳本地人来说,这些炭老板当中的一大半竟然是外乡迁来的这一点就让他们很不爽了:如果没有这些人,如果没有这些人,搞不好我也能成为炭老板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家窦家虽然有钱,但在本地却是被排挤的,所以当朝廷要收回石炭开采跟经营的权利的时候,本地的矿主可以抱成团儿互相守望,这两家却是人单势孤的甚至岌岌可危的。外迁的章丘人一共几千户,有的去了晋地,有的干脆就被派去了南疆,晋阳在晋北的山区,可耕种的田地并不多,被派去晋阳人一共才几百户,其中章丘人才五十几户,这点儿人又给打散了分到各处去种地,毕竟朝廷组织北迁就是为了种地,纯粹做农民的成就最好不过小地主,其中苏,窦这两家做了炭老板,跟做农民的老乡并不算亲近。
苏家在晋阳素有苏半城的称号,但苏家的人丁可不是一般的稀少,到苏怡这里,已经是五代单传,苏怡的祖父苏老太爷是个商业奇才,发现石炭生意大有可为之后立刻大展拳脚,很快就成为晋阳最大的炭老板,妻子早亡,他膝下只有苏怡的父亲苏蕴这一个儿子,那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请了一个老举人来教,硬是把个商人的儿子教出了一股子仙气!
对,就是仙气,恨不得食风饮露的仙气!等到苏老爷子意识到自己儿子竟被养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高性子,简直想要泪奔:读书当然好啊,可读书读的连人情世故都不懂了那可就一点都不好了!尤其苏老爷子发现宝贝儿子视钱财如粪土,各种瞧不起生意人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卧槽,你吃的喝的都是你爹我这个一身铜臭气的商人赚来的好么?你特么瞧不起商人,还说什么不义之财……滚你娘的蛋啊!我擦不对,你娘是我老婆,没蛋= =
苏老太爷牛掰一辈子,临老被亲儿子给将住了:当然这问题不能全怪他,他为了养家糊口一直都是东奔西走,哪里顾得教育儿子?老婆又死得早,他花了高价请了个家庭教师教儿子,哪里想到这厮把儿子教成这样了?苏老太爷的亡妻老婆身体一直不好,要不然又怎么会早逝,连带着苏蕴身体也不咋地,简直风吹吹就倒……苏老太爷恨得要死,却也不舍得给儿子一指头!只是气不过,把将儿子教成这副模样的举人赶走了,当然苏蕴为了这事儿也大闹了一场,又是绝食又是闹腾的,把苏老太爷气的,让人堵了那先生又揍了一顿:给你吃给你喝,你在我儿子面前说我家赚不义之财说商人是末流……尼玛你清高有种你不要钱啊?
可打了先生又能怎样?苏老太爷几年里在家一共住了没俩月,发现儿子的问题的时候儿子都十六了,早就有自己的主意了,打也不舍得打,骂他吧人家嘴皮子比自己还溜,片还没多少真才实学,策论都写不好,进学绝对没指望……苏老爷子一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蹬腿了这儿子搞不好能把自己饿死这个问题就觉得头皮都要炸了,想来想去,最后决定给儿子上个保险:娶个能干的老婆照顾他。
这方面苏老太爷跟李思熙的爹想法倒是有点像,当然人家身价不同,同样的办法效果也不一样,苏家富得流油,苏蕴那文雅的的,整个一画里走出来的书生,想娶媳妇难道会困难?当然他是绣花枕头这一点没几个人知道,于是苏老太爷轻而易举地就骗来了,哦,不,给儿子聘来了晋阳城里头一个开逆旅的人家的姑娘:姑娘姓欧,独生女,帮着父母打理生意多年,父母先后病故,这姑娘一手一个菜刀把想来占她家房子的叔叔一路追砍出去,经此一役,得了个晋阳第一母老虎的称号!
苏老太爷想得好,欧姑娘等于是没娘家的,这种情况下嫁了自己儿子还不是全心都在儿子身上?当然最关键的是这姑娘够厉害,反正自家钱也赚的差不多了,只要儿子不胡闹,他家的钱够花八辈子的!给儿子弄个会过日子的媳妇管家,便是自己死了,也不用担心他把家业败光了饿死不是?
苏老爷想的倒是挺好的,当然这计划初期也确实不错,那欧姑娘本来就无亲无故总被流氓骚扰烦得要死,一听说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