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抗战悍将>第三部第三百二十九章 正义(八)
的都已想到了,能采取的手段也都采取了。虽尽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努力也终未奏效,战争还是爆了。”

如出一辙,美国国务院的一份《对日白皮书》也在为天皇开脱罪责,竟然说“天皇曾力阻日本军进攻美英”。

然而天皇号称是创造日本国家之神的万世一系的子孙。天皇裕仁是神,是日本的天空和东方,照耀着日本的古今和道路。他决定着日本。

日本从公元三世纪起,出现了象征王和豪族地位的古坟。在大和地方,作为部族同盟领的天皇一族,也开始获得了君主的世袭地位。在刀光斧影浊雾迷蒙的漫长历史中,天皇的权势曾经旁落。十九世纪随着“尊王攘夷”运动的胜利,明治天皇走上政治舞台,为天皇重新夺得了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极权。也是明治天皇,于1869年表御笔信宣布:“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动了侵略的机器。

1889年第一条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第十一条“天皇统帅陆海军”中,规定军令属于帷幄大权,在一般国务大臣权限之外,由天皇直接把持。本世纪三十年代右翼少壮派军官的一系列政变活动,否定了元老、重臣、政党乃至议会的作用,以天皇名义建立了军部独裁,完成了“天皇制法西斯主义”。

天皇作为统军大元帅,他的《告陆海军人敕谕》开头就写道:“我**队世世代代受天皇统帅”。在这篇长文的结尾,天皇裹挟着雄劲的大3直上云端:

“朕统帅兵马大权,委任臣下各司其职。其统治大权须由朕亲自总揽,此非臣下所宜过问者。朕之子孙须永远牢记此要旨,切记天子须掌握文武大权,不得再出现中世纪以来丧失体制之混乱局面。朕为汝等军人之大元帅。而朕亦赖汝等为股肱,汝等应仰承朕意,加深君臣之间亲密关系。朕能否答上天之惠,报祖宗之恩,均赖汝等军人能否克尽职守。”

《军人敕谕》是军人至高无上的精神圣典。天皇的存在塞满了军队的一切空间——从枪支到靴底上的每一颗钉子。士兵是盲铬的,出征前饱略3要面向蠛宫遥拜,归幕对饱识敏头领要乘特别挂在火车后的头等车到东京车站,再搭乘宫内省特别差遣的马车,经二重桥进宫觐见天皇。士兵的生命不属于他本人,为了天皇他们可以投入“神3特攻队”,像飞蛾一样扑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死后他们的灵魂仍在合唱:

跨过大海,尸浮海面,跨过高山,尸横遍野,为天皇捐躯,视死如归。那些在冰天雪地和亚热带雨林中战死的士兵尸骨,与《军人敕谕》小册子一道腐烂为尘泥。日本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天皇不可能是无所作为的,更不可能是无奈的。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之后,实现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日本帝国主义仍在重温以**的清朝为对象时胜券在握的旧梦,急于侵食中国。1937年7月7日,滋衅挑起了“卢沟桥事变”。

日本政府于8日晚声明采取不扩大的方针,但在11日上午却批准了陆军大臣杉山元关于向华北派遣五个师团的提案,并向国民表明了这个“重大决心”。

11日晨,当参谋总长闲院宫要见天皇时,内大臣建议天皇先见总理大臣。但天皇认为先要解决的是调兵遣将的问题,执一意先见了闲院宫。

深谋远虑的天皇担忧的是能否取胜,他问闲院宫:“如果苏联从背后进攻怎么办?”

总长回答:“陆军认为苏联不会进攻。”

在此前后,天皇多次召见陆军大臣、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总长。陆军大臣杉山元信誓旦旦地说:“一次派出大量军队,一个月就可将中国击败。”

天皇经过反复考虑,确信日军能取胜后,批准了向华北派遣大军的方案。参谋总长遵照天皇的旨意,出进攻并占领北平、天津地区的命令。

8月13日,日本海军又在上海挑起了战争。14日,日本政府出“惩罚中**队暴行”的声明,并作出派遣大量陆军部队的决定。15日,海军航空部队从九州基地出击,轰炸了南京。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

历史翻到乌云沉沉的另一页。

1941年,日本穷兵黩武大肆南进,危及到美英等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与美英形成对立。日本与德、意法西斯结成军事同盟,确立了大东亚侵略战争的方针。日本与美英的对立激化,战争一触即。天皇起用战争狂人东条英机。

日本一边与美国谈判,一边策划对美军的袭击。裕仁天皇在这段时间每天拜诵明治天皇的诗句:“四海皆兄弟,何事起3波?”这反映了他的矛盾和他奸猾的策略。他在暗中时时助推着阴谋的进展。

11月1日深夜,东条内阁召开的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对“帝国国策执行要领”的研究作出结论:“帝国为打开目前危局,保证生存和自卫,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现下定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并确定了进攻的时间。

次日,东条英机和杉山、永野陆海军两总长向天皇上奏了上述决定,天皇即问:“怎样才不致于师出无名呢?”这似乎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东条表明自己并不是笨蛋:“当前正在研究,很快就上奏陛下。”

11月3日,天皇又向杉山和永野详细询问了诸如进攻时间、天气条件等一些具体问题。天皇还问“海军哪一天开始作战”,永野答是12月8日。

在11月5日的御前会议上,天


状态提示:第三部第三百二十九章 正义(八)--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