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抗战之红色警戒>第683章 新西伯利亚之战(上)

spn~日期:~09月20日~

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108~~

“全苏俄的人们都在看着你们。坚守三个月,你们就是联盟的英雄!”与斯大林的亲自指示一起送到新西伯利亚还有十万苏俄大军。此时贝加尔湖以北的苏俄军队已经集中过来了大半,甚至众多临时征集的新兵蛋子还没有来得及训练就直接被到了双方拉锯的第一线。

他们对面是兵力不足的李铁侠的第24军团。

即便是运输机日夜忙碌,但24军团也仅仅运来了三个师。其他的运输力量集中在了乌拉尔地区。[

苏俄的影子部队不仅仅在西线冒出来,在乌拉尔地区照样像蘑菇一样不断的往外冒。

斯大林虽然把部署的重点放在了西线,但苏俄近年来迁移到乌拉尔附近的工厂就有数百家,加上附近的资源,即使苏俄丢弃远东,乌拉尔地区也不舍的就这样白白的放弃。而且还需要防住华夏军队继续向西,护卫乌拉尔以西的工业区,所以乌拉尔前线的苏俄大军已经快速的增长到了六十万人。

不管其中有多少刚拿起枪的菜鸟,但这些军队却带给了先锋军极大压力。先锋军的空中运输走廊不断地向乌拉尔地区调运部队,甚至是南边的乌拉尔河一带的防线,需要大量的军队来支援。

现在布置在新西伯利亚以西的27万军队中,有10万集中在乌拉尔地区,另外还有两个师防御中亚方向的来敌,一个师的军队防御更北方来的敌人,另有特别抽调出来的三个师战略机动,专门打击各地区的抵抗力量。这个时候,突然遭受华夏军队空降而打散四处奔逃的苏俄军队,在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可是还有至少20万。

虽然他们缺少重武器和足够的药补给,但这股抵抗力量在熬过了初期的混乱后,在红色组织的牵连下慢慢的聚集,让驻守的先锋军也是有些头疼。

剩下的李铁侠三个师的不足6万军队控制从鄂木斯克到新西伯利亚一带。驻守地方先消耗了一个师,他手中只有两个师的队伍来向东攻略,但遇到重兵疯狂抵抗的新西伯利亚时,一向稳中求胜的李铁侠选择了防御。

这是先锋军参谋部制定的战略方针,并不要求李铁侠一路打到贝加尔湖,而是要其防住苏俄东边的援军,等待东线北上的先锋军大军的支援。

身后不靖,北上的先锋军四个军团的大军又在步步紧逼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李铁侠自然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和苏俄人耗在了新西伯利亚城。

又打发了半个师靖安土方的李铁侠亲自带领着一个半师,却还能持续的保持对苏俄军队的强势,全靠了第二座分基地提供的强大重炮武器。

陆续接收到了二百多门150毫米以上的重炮的李铁侠打法依旧保守。兵力偏少不愿意消耗兵力在巷战中的他只是借助着压倒苏俄人的重火力,采取了平的方式,二百多门重炮摆开,用炮火一点点的蚕食着新西伯利亚城的苏俄防御体系。

他也不求多占,当重炮的炮把一片区域炸成了废墟后,先锋军的步兵才上去,清理废墟。

可惜忙碌的孟享并没有在意这里,或许会告诉他这种做法并不算太好。历史中的斯大林袼勒和列宁袼勒同样被德国人的重炮和飞机炸成废墟,但废墟并不表示从地球上抹平,大量的废墟成为了敌军更好的藏匿和伏击地点。现代巷战中,完整的建筑中的残敌比地形复杂的废墟更好清理。

但很显然,李铁侠史加相信重炮的威力。而重炮的轰击也同样不负他所望,暴躁的炮火毁灭直接给了防守苏军巨大杀伤。

一炮轰过去,即使逃过了炮临头命运的坑附近的士兵,也会被冲击波震成重伤,甚至直接震死。

“蠢货,不要直接爬在地上!”季米涅夫蹲缩在一处齐胸高的混凝土墙基下,冲着脚边不远爬在地上的一个新兵大声喊道,但他的喊声很快被头顶一发230毫米重炮炮的尖啸打断了。

砸进地底的炮从地下泛起了巨大的震爆声,严格按照教官的防炮要领去做的那名趴在地上的新兵猛地被从地上起,喷出了一口夹杂着内脏的鲜血后,重新趺落在血泊之中。

正张大嘴适应空气振动胸腔巨震的

季米涅夫并没有理会头顶崩落的泥土和石块,只是抹了一下鼻孔下淌出的鲜血,把最后一个可怜的目光投在了那个已经一动不动的新兵尸体上。

即使依靠姿势的缓冲活下来的他内部的器官也受了损伤,能在重炮下生存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幸运测量出的距离。[

自知身体已经一只脚踏入地狱的季米涅夫来不及伤感,继续端起了莫辛-纳干步枪,扶在了那处墙基上,瞄向一处硝烟浓密的地方。他晕乎乎的脑袋还清楚的记得,那个方向是华夏步兵进攻的方向。

一道身影快速的从硝烟中窜出。一直在盯着那个方向的季米涅夫条件反射式的扣动了扳机。

他流血的耳朵已经听不见了枪声在空气中的激荡,但被鲜血拂过的眼睛却能够看到那个人影在血红色的背景前倒下。

但很快从硝烟中窜起的另外两道人影,很快向这边爆出了索米的独特节奏。

“可惜了!”缩下头来的季米涅夫在还击了两枪后,最终还是倒在了索米的雨下,他最后一眼已经看到了那名倒下的士兵被背了下去,心中不由留下了一点遗憾。

‘祥子,祥子!醒醒!不要睡!醒醒!”陈铁蛋一边弯腰背


状态提示:第683章 新西伯利亚之战(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