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随身带着玉如意>第二百八十三章 庙会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初四豆干炒,初五嫁光,初六打囡仔尻窗(孩子屁股);初七摸初八摸初九敬天公;初十十一福”

屋里,乐浪一边念着小时候听来的关于正月俏皮俗语在嘴中念着,一边把还睡的朦朦胧胧的三郎给拉了起来刷牙洗脸,然后来到前厅里吃甜面线。

闽南习俗,在初一这一天一定要吃用砂糖煮成的红甜面线,有长寿和一年甜到尾的意思。

其实,也是乐浪家中没有长辈,要不然昨天那个年夜不会这么过。在当地习俗,晚上十二点的时候还要拜神,也就是辞旧迎新,拜完后才能睡,不过乐浪家没有长辈,少卿还没有正式过门,这些东西也就没有了。

老道和鸣人也早早的过来吃面线,吃完后,老道和鸣人就要去道观里帮忙,他们两个今年画了很多符卖,鸣人不放心老道,也要去看一下。别到时候符卖光了,自己一分钱也拿不到。

吃完面线,老道就和鸣人就走了。乐浪也带着少卿和三郎骑着摩托车往山下开去。

初一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信男信女都会到庙里烧香,热闹非凡,一些投机倒把的小商贩就趁着这个时候做起了生意,这就是俗称的“庙会”。

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之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在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时候,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奏乐、举行仪式等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就是后来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神者多,就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就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曰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乐浪带着乐浪和少卿来到庙前时,这里已经人潮汹涌。

庙前的路上,已经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子,车子沿着溪岸停着,犹如一条长龙。几个老人拿着红旗指挥着停车,只见停在那里的车子还没有开出去,就又有车子开了进来。

夹道两旁,一个个小摊,摆得长长的,直到桥那头,小摊上吃的、穿的、玩的,拜拜用金纸、香等等东西应有尽有。

庙前的广场上摆起了一条长形的案几,案几上摆着一个大香炉,后面是一排排的八仙桌,这是庙里为了让来烧香的信男信女放东西特别安排的。

站在外面远远的看,只见庙里一团团白雾如同云龙一般翻滚而上,直冲云霄。这是庙里来拜拜的人点的香和烧金纸的烟。

每一年的正月都是庙里最热闹的曰子,有一大堆的信男信女都过来朝拜,非常热闹。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村里的那些老头,香油钱多多。不过庙里的香油钱并不是庙里老人的私产,而是作为老人会公用。每一年,老人会都会拿出大部分的钱来铺桥造路、救助孤寡不古、造福人群,他们从没有暗眛过半分钱,每笔钱的去向都会写的清清楚楚,贴在庙前,在他们的心里,贪神明的钱,死后会下十八层地狱的。当然,这也是小溪村的风气使然,要是其它地方,可不管是谁家的钱,放在自家的口袋才是真的。

“感谢信女翁秀汝添油一百块,让神明保庇她全家平安幸福、大挣钱;感谢信男林木泉添油二十块,让神明保庇他全家平安幸福、大挣钱;感谢信女子车慕茹添油三百块,让神明保庇她全家平安幸福、大挣钱”

庙前的大喇叭中传来谁谁添油多少多少的声音,听说就是说这个话在正月里就需要四个老人轮流替换,平均每个人要连续不停的说两个多小时,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庙里香火的兴旺。

乐浪带着少卿和三郎想进去看一下,却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看了一下,里面根本就是已经人挤人了嘛,看到进不去,他们只好就在外面拜了一下。

庙口,一大群半大不小的小子守在这里,一看到有香客拿着鞭炮出来,就纷纷抢着,拿了后挂在外面的一条铁丝上,放了起来。三郎看了,也跃跃欲试,想要去放鞭炮,乐浪紧紧的抓住他的小手,不敢放。

这事,乐浪小时候也没少做。

以前小的时候,觉得放炮挺男人、挺英雄的,就跟人家抢着放炮。有一次不小心还被鞭炮后面的红泥给撞得乌黑,还有一次更是不小心被鞭炮中的火药烫肿了半个手掌。当然,这事是打死也不能说的,所以,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有自己这样的前车之鉴,乐浪怎么可能让三郎去,所以在庙前拜了一下后,就带着少卿和三郎往慎民家走去。

慎民他老妈和老婆都去烧香了,他老爸也不知跑哪去,只留下他一个人守着家,乐浪进来的时候,他正一个人无聊的按着遥控器。这初一或者说春节七天时间都是女人活动的时候,这几天,她们会三三两两或者三五成群的去各个庙里烧香拜拜,顺便带着自家的媳妇或者女儿认识认识长辈说说话交流交流。慎民他老妈和老婆她们连囡囡也带去了,乐浪本来是过来给囡囡发红包的,看到囡囡不在,就留着改天给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三章 庙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