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奋斗在新明朝>四百五十九章 各怀鬼胎

[m.2345xs.cc 2345小说网]【供精彩。

四百五十九章 各怀鬼胎(!)

李佑目送焦士美、申鹤龄二人退出武英殿,以最快速度盘算起目前这状况。

两人临阵脱逃,是因为顶不住太后的威逼利诱?还是承受不住成为焦点的巨大压力而畏缩?不管由于那种原因,现在的事实是,剩下另两位的背景都与勋戚有关。

他还没有自恋到以为是谁主动替他扫除对手,想到归德长公主屡屡警告他说,圣母必然有后手,李佑似有所悟。两个朝臣属意人选的主动退出,八成是慈圣皇太后在背地里暗暗搞鬼的结果,如今倒是一下子打了群臣一个措手不及。

李大人还记起,归德长公主昨日曾反复问他道,肯不肯辞去?这很有可能是替钱太后发问的。在别人那里,钱太后肯定也下了功夫,而且下的功夫绝对更大。

秉政皇太后如果与朝臣全体为敌,仍是力有不逮,但想专心而有针对性的对付某个臣子,威力还是很大的,可用手段也很多。

焦士美与申鹤龄二人如此不顾一切的跑路,很可能就是收到了钱太后的重点照顾,所以不堪承受。

前三次推选结果留中不发,表面上是太后卖了归德长公主的面子给他李佑机会,莫非真实缘故就是为了等到今天?

李大人又扫视了一眼身边两个还在的待选官员,他们皆是藏不住的面有喜色。

将此二人底细的回忆一遍。一个是黄鉴,安国公女婿,进士出身,现任光禄寺少卿,曾任山东临清州知州;另一个是曾淳,诚国公族人,举人出身,现任湖广武昌府同知。

看来太后她老人家确实很认真了,才从勋戚阵营中扒拉出这两个履历基本符合要求,并让朝臣无话可说的人选。

方才钱太后故意当众挑拨他李佑与徐、彭等人的矛盾,旧事重提以狠狠刺激他们的伤疤,果然不是无缘无故的。

如此一来,再要几位与李佑有嫌隙的大学士鼓起唾面自干的勇气,在刚刚被大扫面子的情况下就违心推举李佑,只怕很难。

想明白了眼下局面,李大人不禁感慨万分,现在钱太后所做的,才更像是一个帝王角色,展示出了依托于皇权延伸出来的控制力。她老人家在秉政的最后时刻终于觉悟,不像从前那般“好欺负”了。

可以毫不谦虚的说,在促进太后觉醒这点上,他李佑是有大“功”的。

李佑左思右想的同时,满殿大臣无不对事起突然而感到意外,一时间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最纠嚼嫌肱砀罄希太后一招釜底抽薪将他们逼到了进退两难的处境,两人久久皱眉不语。很多人亦将目光投向他们,揣摩着他们的选择。

次辅许道宏面无表情仿佛事不关己,但也别有心思。他敏锐的感觉到,太后的想法不仅仅是利用李佑与大多数阁老的矛盾,推举她的属意之人,还有另一层意思。

太后要将李佑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当做楔子狠狠砸在大臣中,继续加大文臣之间的裂痕。

如果徐、彭二人今天真要表现出一种宁可便宜了勋戚,也坚决不让给李佑的态度,看在别人眼里又该怎么想?这是公开表示内阁之间是分裂的,不要小看这种导向作用,世间永远不缺少野心家,将会极大助长朝臣之间党争的风气。

文官常被当做一个整体拿出来说,但事实上文官从来不是铁板一块的,面对同样一件事的态度常常也是南辕北辙,不然在史上也不会屡屡出现党争。所谓文官集团,更多是笼统的学术名词,而不是政治名词。

文官确实具有共同的、整体的利益,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胸怀全局的品德和素质。原则与自我出现了矛盾时,原则不见得可以战胜自我,其实这点就是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

对徐、彭等大学士而言,之前没什么值得犹豫的,可以全力推举开封府知府焦士美或者刑部员外郎申鹤龄中的一人,这是原则与自我的高度统一。但遇到眼下这个局面,是支持肉中刺李佑,还是推举另外两个勋戚阵营的候选人?

考虑完毕,徐岳与彭春时对视一眼,合作多年的两人顿时心意相通,有了决断。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要否掉李佑为上。

攘外必先安内,若让李佑这个胆大妄为、无事生非、根本不适合的人占据五城提督之位,拥有了在京城三十六坊进行侦缉审判的能力,对他们来说可能危害更大。

李佑不要紧,但李佑背后有许次辅。勋戚势大,他们依旧是殿阁大学士,盯着首辅宝座的许次辅若得势,他们就只有告老还乡的份了!纵观历代非正常致仕的大学士,大都是栽在同僚手里的,崇祯年间这个特殊时期除外。

不要说什么君子有容人之量成人之美!在成王败寇的官场中,容人之量这个词,从来都是给胜利者锦上添花用的,是成功者的专利,失败者只配称为襄公之仁,而不是容人之量。

从这个角度看,徐、彭等大学士们虽然官高爵显,但在李佑面前,似乎算不上胜利者,没有资格以容人之量去对待李佑。

即便退一万步,双方有淡化矛盾的美好意图,但那也需要时间和台阶来慢慢实现和磨平。但为了一个区区五品,似乎不值得当场自抽耳光式的变脸,否则显得很轻贱,可能要遭到首尾两端之类的嘲讽。

身为大学士,须得讲究体面,不能不在意这些风评,他们不是一心抱皇家大腿、可以不大管士


状态提示:四百五十九章 各怀鬼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