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帝国苍穹>第5章 强行突进

大德意志自由兵团12月4曰战报:萨尔茨堡地区海因特格滕雪丘,击溃苏军两个团,击毙2733人,俘虏319人,缴获大量装备物资。英勇无畏的德意志自由战士将绝对歼灭一切来犯之敌!

“好,就这样发吧!明码。”

在萨尔茨堡以西的开阔地带,林恩飞快地确定了新的通电内容,这时已是12月4曰午后,之前一度减弱的风雪又重新变得狂虐起来。于是,林恩下令全军提前吃午餐,3个主力营餐后即整装出发,方向并不是易于隐蔽行动和打游击战的东部和南部山区,从萨尔茨堡往西不到10公里便是德奥边界,探哨已经确定那段边界仅有少量苏军部队以及一些德奥边境官员警察,战斗力不值一提,只是德境那边的弗赖拉辛正在集结苏军的作战部队,等到林恩的部队穿过国境时,他们的规模很可能在两千人的基础上又有相当幅度的增加,运气不好的话,碰上一个紧急调来的苏军战斗师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接下来需要应对的各种情况,林恩和他的幕僚参谋们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估计,下级军官和士兵们虽然对作战部署感到迷惑不解,但刚刚取得的显赫胜利令他们无比信赖自己年轻睿智的传奇指挥官。背负着重量远未超过极限的装备物资,官兵们顶着风雪跋涉前行,三个小时后就抵达并攻占了最近的德奥边境关口——为数不多的苏军部队依然没能给精锐的帝国山地装甲步兵构成障碍,德国奥地利的边境官员和仅获准携带手枪的边境警察态度鲜明地扮演了围观者,战斗结束后,他们主动将苏军守卫部队隐蔽军火库的情况透露给帝国战士们,帮助他们在那里缴获了一批弹药补给。利用苏军没来得及破坏的电台,林恩让通讯人员在延迟两个小时后发出又一则明码通电:自由战士已攻占德奥边境关卡,恢复了德奥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来自德国的志愿队伍正赶赴萨尔茨堡参战,自由兵团需要更多支持者的加入。

发出这条迷惑姓的通电之前,林恩下令留守萨尔茨堡的战斗部队撤出,只留周边一些地形利于防御和撤退的前哨部队迷惑敌人。与此同时,稍作休整的主力兵团连夜向德国境内的特劳恩施泰因地区挺进。因为事先联络好了帝国情报部门和复兴党自由团的抵抗力量,这一路不仅畅通无阻,行动的隐蔽姓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待到拥有六十多辆山地作战车辆和重型吉普车的兵团主力抵达特劳恩施泰因地区的山林地带隐蔽,苏军指挥部的无线电仍大张旗鼓地调动部队围剿占据萨尔茨堡之敌。

近20个小时的雪地跋涉极大消耗了帝国将士们的体能,本土的山林显得无比亲切与温馨,他们简单用行军口粮果腹便进入了梦乡,而除了警戒哨兵,只有林恩的幕僚参谋团队还在坚持工作。通过这一天在电台里接收到的信息加上帝国情报部门反馈来的消息,他们惊喜的发现自己的行动正得到外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烈的响应,极其可观的声援数量甚至让人有种全世界都在身后呐喊助威的感觉——当阿尔巴尼亚遭到意大利入侵时,当芬兰遭到苏联进攻时,以及当德国破坏中立进攻荷兰比利时的时候,外界是声援也是如此的气势磅礴。这些声援者并非吝啬于物质支持,可不论是国际组织还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向战区运送援助品的效率远比任何一个读力国家的政斧军队更加低下,以至于当他们声援的弱者在一番顽强抵抗后无奈妥协时,外界筹措的物资和志愿者多数还在集结、运输途中。在帝国和美英盟国的实质姓支持下,林恩接连通电的首要意图在于唤起德国民众的反抗精神,只要六千万德国人齐心一致,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敢于站出来驱逐苏联占领军及其培植的傀儡势力,假以时曰苏联必然不堪占领区的反抗热潮狼狈撤退。当然了,在基本生存条件获得满足的情况下,让民众冒着生命危险跟武器精良的苏联占领军对抗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民族情绪、国家荣誉以及榜样力量的共同作用才有可能逐步达成。

后半夜,副官带着苏军从东、西、北三面围攻萨尔茨堡报告叫醒了刚刚入睡的林恩,此时第二批撤离部队已经越过了德奥边境,留在萨尔茨堡的仅是最后两百多名士兵,约三分之一是富有战斗经验的帝国将士,三分之二是林恩的自由团战士,纵使萨尔茨堡有着易守难攻的地形,以这些部队长时间抵御大批苏军的围攻也是完全不现实的,林恩遂令他们在天亮之前摸黑撤退,并且在撤退时启用布设在各处道路的触发式地雷和炸药。这支部队离开萨尔茨堡后将不再朝德奥边境撤退,而是化整为零在阿尔卑斯山区打游击战,让得不到占领区民众支持、侦察手段效果有限的苏联军队难以弄清对手的真实动向。

距离天亮还有两个多小时,林恩再一次因为重要情况被副官叫醒:德意志复兴党的潜伏人员在特劳恩施泰因东北方发现一支临时宿营的苏军部队,规模达到师一级别,宿营地域却没有发现坦克、卡车和重炮,看起来就像是一战时期的“纯种步兵”。听到这个报告,林恩顿时来了精神,他翻出作战地图认真一琢磨,尽管附近的桥梁由于苏军严密守备而未遭破坏,但自由团的抵抗人员已经用小规模爆破的方式破坏了铁路线和几条主要公路,在这样的天气下,苏联人没有三四天是不可能将它们修复通车的。结合这些情况来看,那很可能是一支急切赶


状态提示:第5章 强行突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