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二圣19
吴诩不希望贞观末年的夺嫡之争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所以她一直没有对三郎有特殊要求,只希望他像个普通的孩子一样长大就行了。
但李小九陛下显然不是这么想的,聪明能干的儿子谁会嫌多啊,就算他不像他爹李二陛下那样对每个儿子都是求全责备,他对自己跟吴诩的孩子都是寄予极高的希望的!
大郎当然是很好的,可是大郎的身体实在是令他忧心啊……
好容易二郎跟三郎的身体都不错,李小九陛下自然是打着让这两个小子辅佐大郎的主意。
“让三郎遥领封地官职也是惯例了,这事阿武你就不必操心了……”李小九陛下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就把自己的那一点小心思就糊弄过去了,却说起显庆五年没办成的几件大事。
“去年本该带你去江南道转转的,结果为了东海郡之事耽搁了,连泰山之行也取消,今年……”
李治的意思是趁着天气暖和了就往南边去巡幸一下,顺路到了泰山,把封禅的事也给办了。
吴诩则想着这次在进攻倭岛的战略部署上出现了不少失误,才使得原本无路可逃的大海人在唐军眼皮子底下溜掉了,这就暴露出唐军在统帅方面的一个大问题——没有德高望重的主帅(如李绩)坐镇,这些个领兵大将都喜欢各自为政,毫无配合的观念,只凭自己打得痛快,甚至以占得头功为念,不过大唐军团的集体利益行事!
这种缺乏团队协作的作战意识无疑是大唐军队向强大方向发展的大忌,一定要想办法消除。
须知这种意识也许现在是暂且看不出什么危险,可长此以往下去,军队就会出现出现各种派系,发展成诸如‘薛家军’‘苏家军’之类的个人集团,这样就十分危险了!
即使这些‘x家军’没有什么谋逆之心,可难免被朝堂中的各种势力拉拢,一旦领军人物意志不够坚定,上了贼船,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内耗……
所以,吴诩认为在南方建立军官学校是势在必行的事,大唐的府兵制度也要好好改革一下!
吴诩把这想法略跟李小九说了一下,后者立刻沉下了脸。
吴诩不由有些惴惴,还以为是她的想法太激进了呢。
“军队的事可以慢慢商量嘛……”吴诩斟酌着用词道:“军官学校倒是刻不容缓,最好是让那些老相公去坐镇,做个名誉校长什么的,讲讲作战实践……”
吴诩说到这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最近常请病假的李绩老爷子,这回老爷子是真的病了!
辽东一战彻底灭了高句丽,李绩老爷子的夙愿也算了了,这心情一松,老爷子的身子就撑不住了,从显庆三年来,就时常请病假。
上次修订《姓氏录》,李小九陛下特地将李绩老爷子的本家徐氏提为二等氏族,还在昭陵旁边给老爷子选好了一块万年福地,以表彰李绩这么多年来对李唐皇室的贡献。
现在,吴诩一提到要请懂军事的老相公去做名誉校长,李小九也立刻想到了李绩。
他刚才之所以变了脸色,完全是因为吴诩提到的唐军弊端正是他一直头痛的问题。
军校什么的,至今只有洛阳这边秘密办了一所,教育的也多是五品以上,手掌兵权的武职人员。
根据吴诩当初的说法就是,国家领导人一定要掌握兵权,带兵的人一定要是对皇帝完全效忠的人,否则就算对方再有能力,也不能重用!
军队是凶器,一定要捏在自己手心里才行!
所以,对所有掌兵的机要军官进行洗脑是必须滴!
经过几年的秘密培训,如今长安和洛阳的所有掌军武官都在洛阳培训过,可以说李小九已经完全掌握了两座都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兵权,随时可以调集上万兵马出来。
至于对边疆大吏的培训工作还没提上议程,唯一有幸参加过培训的边关大将大概就是倒霉的苏定方大将军了!
这次,这货在倭岛的失误,李小九陛下一直被吴诩蒙在鼓里,直到这小子把大海人和额田姬活捉了,秘密上书到洛阳,他才知道事情原委。
为此,吴诩可是向李小九赔了好几天的笑脸,还签下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好歹让他不生气,也不追究了……
“李老相公是个好人选,不过……”得了便宜卖乖的李小九陛下虽然表示不追究吴诩瞒着他把个假货当大海人弄回洛阳献俘这件事,却也不肯轻易饶了苏定方。
“苏郎近几年在辽东那边威名赫赫,所战披靡,让他去军校做个教授也罢……”
吴诩:“…………”这是对苏定方变相的惩罚吧=。=
要一个大老粗去当教授,还不如把他丢到西边去打吐蕃呢!
相信苏定方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吴诩嘴角抽了半天,才道:“这事还是到了广陵再说吧……”
去年他们原计划是去完辽东就南下到南都广陵巡幸,之后就是泰山举行封禅大殿,结果李小九陛下心血来潮要去半岛指挥平倭之战,之后的旅行计划就全部取消了。
吴诩穿过来这么多年,一直在长江以北的几个州打转,早就想去大唐的江南观光一下了……
今年如果再不去,估计以后不会有更好的机会了!
诚如吴诩所想的那样,显庆六年是她最悠闲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之后开始,她不但要忙于行政事务,还要为李小九和几个渐渐长大的子女烦恼,几乎没有一点闲暇时分,这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