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罗可汗这家伙属于是得过且过型,或者说,他觉得突厥人能够掌控草原就好,至于亲自入侵中原,他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更喜欢学汉人,指使着那些投靠自己的中原诸雄相互打生打死,然后从中渔利。(阅读请访问)
但是,颉利不一样,这家伙从未当可汗之时就一直雄心勃勃,昔日,杨广被困于雁门,颉利正是最战派的首领。若不是杨广运气不错,说不定,就会成为了突厥人的阶下囚。
成为了可汗之后,他首先迎娶了自己曾经的后母、如今的嫂嫂义成公主,以收金帐诸臣之心,而后,又合兵一处,与有备而来的西突厥打了个旗鼓相当。
而且还乘着这机会,把更多的人招至其麾下,至于不听话的部落,要么被他拿去跟西突厥作战时送死,要么,就直接挥起手中的屠刀把反抗者灭族。
短短数月之期,整个东突厥皆尽摄服于其淫威之下,而那些归附其的中原诸雄,纷纷向这位草原霸主表达了他们的谦卑。
之前王世充欲取韩城之时,遣使相告突厥,而处罗可汗不以为然,却因为颉利可汗一力坚持,这才同意与王世充联合起来,共谋关中。
不过,因为韦云起提前查知了他们的计划,赶在出事之前掐死了堪堪要开始发动的战事,使得已经准备好了屠刀的梁师都和东突厥只能眼巴巴的蹲在延安郡境外干瞪眼。
之后虽然收兵加营,继续扮出一副我们要友谊不要战争的嘴脸,但是不论朝野都很清楚,双方的和平,肯定只是暂时的,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肯定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战争。
“不过,不管怎样,我闺女她们的婚事,只能有朕作主。别说她们年龄小,就算是年龄到了适婚之龄,朕也不会把女儿指婚给谁谁谁。你的,明白?”本公子死死盯着唐俭,一字一句地道。
“陛下,这怎么可能?”唐俭翻了翻眼皮,一副哭笑不得的模样。“帝女乃是天家骨肉,岂能轻易嫁予异族,臣这点脑子还是有的。”
“那茂约兄你是啥意思?”我松了口气,但是心里边仍旧有疑问。
唐俭很耐心也很礼貌地开始讲述起来。也总算是让俺明白了,和亲还有那么多的内容简介。所谓和亲,最早提出来的便是西汉初年的和亲,目光就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以期望能够和解与异族之间的争斗,以期望能够免于战争。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
而和亲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例如,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予异族,又或者是以宫女赐号之后,嫁予民族。
这绝对不是忽悠,而是史实,西汉之时,汉宣帝驾崩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宫的汉元帝。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了。公元前三十三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
“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直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不过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原因可能是汉元帝时已经汉强匈奴弱,没必要一定挑皇亲国戚的女儿,皇亲国戚的女儿们毕竟不多,宫女则多的是;再者,呼韩邪单于此时就在长安,让宗亲的女儿冒充公主,这么的大事情怎么可能瞒得过他。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中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非常传神,昭君之美跃然纸上。
而王昭君只是宫女,但却能够成为和亲的象征,不得不说,在帝国强大之时,你就算是嫁个宫女,那些异族,也只敢小心翼翼地把宫女当成公主来看待。
当然,若是国家赢弱,就算是嫁过去的是真公主,怕是,其地位也不会比普通的奴仆好到哪儿。
而有时候,和亲,甚至会成为朝庭的政治手段,例如大业六年,西突厥的射匮可汗向隋朝求婚。隋朝廷认为是分裂西突厥的好机会,便派人对射匮可汗的使者说:“处罗可汗(这家伙是西突厥的,非东突厥的处罗可汗)不愿意归顺朝廷,而射匮可汗对隋朝很好。如果你们能杀掉处罗可汗,我就一定与你们联姻。于是射匮可汗兴兵攻击处罗可汗,处罗可汗大败。他便抛弃妻、子,带领数千兵马东逃,于同年十二月逃到隋朝,朝见隋炀帝,被扣留。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