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五十七回:王式领兵平定安南/皇帝服汞雷打金殿
皇帝端起一杯酒正要喝,猛然看见马元贽神色紧张的站在门外,皇帝示意让他进来,马元贽说:“陛下,出事了”皇帝坐稳了,说:“什么事?”马元贽说:“沙洲的酋长张义潮决定起事了”皇帝说:“这件事不宜操之过急,必须慎之又慎”马元贽说:“可机会稍纵即逝,错过了在难以找到机会了”皇帝说:“你说的有道理,吐蕃出什么状况了”马元贽说:“自从陛下登基以来,精心打理内政,这样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前线,将士们备受鼓舞,他们在前线大了不少挣胜仗,这几大的激励了当地汉人的士气与此同时吐蕃赞普生性残暴,百姓们深受其苦,现在除了吐蕃人,所有人都想重回大唐”
皇帝说:“这样你可传旨给令狐绹,让他即刻进宫见我”马元贽立刻差人去宣旨,没一会儿令狐绹就来到寝宫,见了皇帝准备行礼,皇帝说:“免礼”他做到皇帝对面,说:“陛下叫臣过有什么要紧的事吗?”皇帝说:“兵部没有递来有关沙洲情况的奏报吗?”令狐绹平静的说:“有”皇帝说:“为什么你没有告诉我?”令狐绹说:“张义潮想要举事,这当然是极好的事情,可现在还是不是动手的最好时机”皇帝说:“你是打算等到了好时机再告诉我?”
令狐绹说:“陛下,你还记得太宗皇帝在处置军务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皇帝说:“有话你就直说?”令狐绹说:“做皇帝的最高境界是垂裳而治,皇帝一下设宰辅,宰辅之下有百官军务应该负责军务的官员去处理,民务自有负责民务的官员去处理,总之有司负责处理各自所承担的事务,他们每天都在处置同一类事务,要宰辅之臣熟悉情况所以宰辅之臣应多听有司的意见,皇帝应多听宰辅之臣的意见,这样才能做得政治清明”皇帝一边捋着胡须一边点头表示赞同,令狐绹接着说:“若论打仗,我的谋略无论如何也不能跟当时的房玄龄相提并论,陛下也不能与当年叱咤风云的太宗皇帝相比,可自从的以后,凡是军事行动,他全权交给李靖、李勣等边将们去处理,如果皇帝经常在后方掣肘,他们一定不能取得那么大的胜利”
皇帝笑着说:“果然如此”令狐绹说:“太宗皇帝到了晚年,威望越来越高,渐渐的也不听不进朝臣的意见了,徐惠妃说他年事已高,劝他不要亲征高丽,他不听尉迟敬德也说辽东气候条件恶劣,希望他能派一位年富力强的将军领兵出征,他也没有听结果在当真就在辽东战场吃了亏,想太宗一生战功显赫,却在这里栽了跟斗”皇帝说:“你的意思这件事我不要过问了?”令狐绹说:“不但陛下不过问,我也不过问完全有地方上的官员自己去处理,处理的好有赏,处理不好要受罚”
皇帝沉默了令狐绹说:“陛下放心,他们都是一些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没有朝廷在后方掣肘,他们反而可以做得好”皇帝说:“你虽然说的有理,可我们这样惯着他们,日后尾大不掉可怎么处置”令狐绹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陛下如果发现有地方官不能够胜任,你尽管处置微臣就可以了我们要提拔朝廷信任的人到地方上去任职,我们要把多的经历花在寻找和培养人才上,他们一旦获得任命,就必须有足够的授权让他们去成就一番事业”皇帝看着他不说话,令狐绹接着说:“陛下认为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皇帝说:“安禄山等地方军政长官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令狐绹说:“此言差矣安禄山、史思明的确把唐朝搅得不得安宁,可陛下知道又是谁帮助肃宗皇帝光复了大唐的万里河山?郭子仪、李光弼、张巡、高仙芝、哥舒翰,哪一个不是地方军政长官?臣以为安史之乱所以能发生,固然有地方势力增强的原因,但多是皇帝有眼无珠、重用奸人才对”一听这话皇帝立刻就站了起来,气的用手指着令狐绹的鼻子大声说:“你说的太对了,就按照你说的做”不久,前线将领接到朝廷发的上谕,内容是这样的:朕派你们到前线,委以重任,就是希望你们能够独当一面替朕分忧,现在这么一件小事就报到朝廷,往后朕还能仰仗你们做什么,钦此
手里拿着上谕,他在中军大帐之中来回踱步,心想这可怎么办呢?立刻召集几员副将前来商议,让他们看了上谕,将军说:“上谕你们都看了,有什么想法都说说”一位副将站出来说:“将军,末将以为朝廷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就是想让咱们自己拿主意”将军说:“这可未必是好事啊要是有个闪失,咱们就得自己扛责任了”那副将说:“如果是不懂军事的无能之辈,最担心的是担责任,而对于那些足智多谋的将军来说最担心的是朝廷背后掣肘,现在兵精粮足,即便是他们真敢来犯,咱们也可以和他们结结实实的打一张将军,你说呢?”将军点点头说:“看来我是一个无能之辈了?”
那副将说:“将军,末将是个粗人不大会讲话,你多海涵”将军说:“先不说这个了,好容我在好好想一想,你们下去之后也想一想接下来几天我们要探讨这个问题,其一我们要有迎接敌军进攻的准备,其二我们要有主动出击的准备,其三我们应该设法在战场之外采取行动打击敌人”副将们回到各自的帐中,一个个思绪不宁,心想万一朕要担责任还是很害怕的来日有在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