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逐鹿天下之大道争锋>第八章 稳控东部

在高罗土地之上,原本的一国成为三国就像在大雍土地之上,一个国家变成如此多的国家一样。李全义是名副其实的有着纨绔子弟的出身。一出生他的爷爷就是一方的节度使,管理几万军队。后来他的父亲当上了皇帝,他成了皇位的继承人,从此他更是锦衣玉食。高贵的生份给了他高贵的生活,也给了他一般平民难以获得众多的东西,他可以读书,他可以拥有着无上的权力,他有着一个一统天下的理想。

但是高贵的出生使他不懂得简朴,也使他不懂百姓的疾苦。他只知道要一统天下,却将他父亲的策略抛到脑后。中原刚刚恢复一些生气的时候,李全义就将统一列入议事日程。他不顾百姓的承受能力,开始频繁征调民夫去修葺雒阳城与大兴城。同时还去修葺不少其他的城池。并且将王宗本调任河东节度使,负责镇守太原,而他父亲另外一位亲信徐浦则担任成德军节度使,而徐邈作为徐浦的儿子,王枢的外甥也以恩荫进入大齐官场担任秘书郎。

而此时在大燕贺赖羽之已经从翰林学士这个职务升为中书舍人,专门负责为郝连珏起草诏书。贺赖羽之精通国语,汉语,因此起草诏书显得那么得心应手。大燕诏书在贺赖羽之的笔下就是一篇又一篇传世的名作。郝连珏也越来越赏识贺赖羽之,因此几次当着众人表扬贺赖羽之,并且总是让贺赖羽之接见南方来的使者,向他们展示大燕也是有不输给南方的才子。文章锦绣之地只是江南。

郝连珏将大燕带出北伐的阴影,而且将原本不臣服于大燕的黑水肃直人也全部纳入大燕之中。这是在乾宁九年的春天,郝连珏来到春捺钵,召见了黑水肃直各部的酋长。其中一些势力小的部落酋长来了,势力大的部落的酋长便不听从大燕的命令。而郝连珏对此采取的就是你不来,我去的方针。他带领着他的一行人来到黑水肃直生活的地区,视察黑水肃直各部,并且一出手就是减免三年租税。

黑水肃直各大部落一听到大燕皇帝的旨意,有看到大燕皇帝亲自来到他们的部落而十分的意外。但是很多部落最后接受了大燕,向大燕称臣。而郝连珏看重黑水肃直人骁勇善战,而黑水肃直各部在郝连珏的恩威并施之下,有一些就归?了,而不归?大燕最后只剩下那几个实力很强大部族。对于那些大部族,就用联姻的方式,又几个郝连家的女儿嫁到黑水肃直的大部族首领贵族。这些大部族最后都接受大燕和亲的提议。

随后郝连珏将黑水肃直人编户齐民按照百户,千户,万户 编制黑水肃直人啊。黑水肃直最后设立了近百个万户,可以说黑水肃直已经从化外之民逐步融入大燕之中。而原来的粟末肃直出身的海东人也已经溶于大燕。可以说对于东部大燕的控制力度大大加强。东部地区靠近大燕核心统治地区,因此稳定东部就可以使得大燕无后顾之忧。但是大燕西部的诸多部族,郝连珏则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办法,派出官员清点户口,划分万户,千户,百户。

同时在一些军事要地之上将原来修建的城池升级为州县,派驻人马在这里驻守,并且迁移汉人和海东人再次屯垦。这样的州县加强了大燕对于西部的控制力。但是现在大燕设立的万户,千户,百户都是世袭的职务,因此那帮草原贵族对这些民众控制力很强,大燕皇帝对这些人的控制力较弱。但是随着贵族人数增多,他们内部也产生了分歧一个可以被郝连珏利用的分歧,郝连珏总是以主持公道的身份为各部族划分牧场。

内部利益的冲突就会给外部以可乘之机。对于许多事,许多人来说都是这样。高罗国内部冲突导致最后只能面对着分裂的国土。而新济国和百封国内部也有各种不同的矛盾。首先就是新济国的王权不振。新济国是由三个村子为基础逐步发展壮大的。但是三个村子的的领导人后来演化为上品贵族开始商议国家大事的传统。而这个商议的地点就是议政会议。议政会议由这帮贵族的领头羊上大等掌握。

上大等是掌握议政会议之人,而新济国的宰相执事令就只是一个执行者,就算是议政会议的一员也无法主持会议。甚至有一些时候上大等兼任执事令,掌握大权而新济国王只能垂拱而治。现在新济国国王就是这样的状态。新济国内的贵族掌握许多权力,威胁到了王权。昔原宗对此是忍无可忍可又无可奈何。作为新济国的执事令,又是参加议政会议的上大等伊里夫的权力十分庞大,他又财大气大,在新济贵族之中有一帮好朋友。

可是伊里夫虽然掌握巨大的权力,可惜他只是一个上品贵族,而昔原宗是出身王族。因此伊里夫不对昔原宗的王位构成威胁,但是对于昔原宗而言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王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最终他还是决定要从伊里夫手中夺回权力。伊里夫的权力全部都是昔原宗给的。但是昔原宗被迫无奈。与其说新济国是一个王国不如说是这帮贵族的共同执政的国家。因此对于新济王而言这种样式必?改变。

国王的权力大小的确会与其性格有关,但是新济国却是国王权力大小要看国王性格以及他是否能够掌握议政会议的权力。不过百封国的情况不是如此,百封国王余福信的天下是他自己起义拿下的,因此军队是他的。余福信的权力比昔原宗稳固。可是百济国土地少,人口也不多。实力在三国之中不算第一,但是三国之间并没有多


状态提示:第八章 稳控东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