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笑了笑,“素皑,你那么聪明,有些话朕就算不说,相信你也能想到。但是这世上,像你这么聪明的人,依然是少数……”说完便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她。
康熙话音刚落,素皑心里一惊,电光火石间,瞬间懂了!她明白他在担心什么了!康熙毕竟是一个封建皇朝的统治者,所谓皇帝,那就是说这天下只能姓爱新觉罗!他最怕什么?怕有人造反!
他不同意开海禁,通贸易乃是怕海禁一开,则民智即开,会有人按捺不住出来造反。自古君王,甭管他多么二多么不靠谱,造反都是他的大忌!
就算像明朝嘉靖皇帝那样整日只知炼丹修道,任严嵩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他也不管的奇葩,在得知严世蕃有谋反之心时,即便自己已经是出气多进气少了,却还是会立马弹起来收拾严家父子!
所以,康熙最容不得的,是造反,即使是可能性,他也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素皑想通这一点,也不得不在心里暗自佩服康熙,只是一观旋即便能想到问题的重点,其深谋远虑实在让人惊佩。
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素皑姑娘也不是全无准备的。
“皇阿玛,”素皑深深磕了一个头,定定心神,缓缓道:“我华夏拥有着五千余年的灿烂历史,在这几千年中,朝代更迭,文明兴衰,有的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迹可寻,有的却依然荣光照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历朝历代,每个君王,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千秋万世,可是古往今来又有谁做到了呢?我们就说唐代吧,它曾经盛极一时,但在经过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土地兼并,藩王割据,后期更是经济衰退,战争不断,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导致灭亡。”
“可见一个国家若是坏,只能是因为内部的原因,我们知道,果子都是从里面腐烂的。”
“而反观盛唐之时,正是因为君主大力平定外患,稳固边疆,又与周边各国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互通有无,才出现一个社会安定,武功兴盛,万国来朝的治世局面!”
“可见与外部势力的交往,并不能作为一个评定国家兴衰的理由,无论这种交往是在朝堂还是民间。自古以来,老百姓会造反,会起义,皆是因为三餐不继,食不果腹,吃不饱穿不暖,被逼到没有办法了才会这么干。若是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又怎会有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干这事儿,莫不是吃饱了撑的吗?”说到这儿,素皑自己也发现用词不雅,不过算了,只要意思对了就行。哪知康熙竟忽然笑出来……
素皑没工夫自嘲,继续说。
“所以,一个国家要常盛久安,靠的是君王能够思百姓所思,急百姓所急,与民休息,在朝堂上能够选贤用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文治武功皆面面俱到,君臣民齐心,才能开创一代盛世,才有千秋万代的可能!古语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够推翻统治者的永远只有他的老百姓。是以,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石。一个君王的所思所想,应该皆从此出发,社稷才能稳定,江山才能稳固!”素皑顿了顿,缓了口气,见康熙凝神听着,便继续说。
“我们再说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与周边甚至更远的国家进行和平外交,甚至震慑了倭寇,牵制了蒙元势力,使国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时期。而后来的明朝,关闭海禁,内阁集团与宦官集团相互对峙,党争四起,皇帝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弄得国家朝纲败坏,百姓民不聊生,这才亡了。”
“所以,纵观古今,能与外部国家频繁交往,和谐共处的时代,必定也是国力强盛,百二河山,黄人守日的时代!皇阿玛登基二十余年,励精图治,誓要开创出一片繁华盛世。如今三藩已平,台湾已收,准部也是指日可待,正是安内平外,内外兼修之时。”
“是以,惟愿我大清能够‘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早日重现盛唐万国来朝的局面。那么,皇阿玛也必将超越先祖,成为真正才识兼备,眼光卓绝的一代雄主。”素皑顿了顿,最后轻轻说道:“希望那一天不会太远。”
素皑一口气说完,深呼吸了一下。这些话,她憋在心里很久了,今天能一股脑儿全倒出来,感受只有一个字,爽!
这些皆是她的肺腑之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朝历代的更迭,其实早就教会了我们很多事。人们常说以史为镜,但根本做不到,犯过的错总会再犯,吃过的亏总是再吃,一路看来,莫不如此。
既然上天不知是起了什么歹心,让我穿越到这里来,那么,我愿意做你的眼睛,把我能够看到的全部告诉你,为的,是让前人犯过的错到这里我们可以不必再犯,吃过的亏我们可以不必再吃。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百姓,会不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有话要说:素皑姑娘在循序渐进,先说唐代的例子,可能还触不到康爹的神经,但慢慢说到明代,康爹想不重视都难。
这两章我写的很费力,就算不用找资料,但要串起来达到那个效果也很难。
康熙的心理下一章会写到~难道都没什么人心疼女主吗?是因为我把她写得太强了,所以不用心疼?t_t
周末,送日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