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毒麦>第072章 人的墓碑

第072章人的墓碑

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问题容妃[清穿]。【:..///尹懋喜欢抓细枝末节,德志却比较粗放。这和南北地域的影响有关。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北方人大气,南方人擅长算计,不是小气,而是不会轻易吃亏。北方人喜欢直来直去,南方人喜欢拐弯抹角,北方人喜欢吃馒头,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差别较大。

德志从小在南北交界的地方长大,因此饮食习惯南北都有。

早上一般吃面食,中午吃米饭,晚饭米面都有。食物以辣、咸和大油为常见。

德志去过北方,也去过南方,最北的是甘肃,最南的是香港,多少知道一些饮食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

还好德志住在中间地段,一般住在这里的人,南北饮食都能适应。

甘肃兰州的拉面,据说是比较有名的,现在全国到处都有拉面馆,不知道是不是跟麦当劳学的,还是跟肯德基学,无论走到哪,都知道有个兰州拉面,似乎兰州还没有拉面有名。兰州因拉面出名,拉面以兰州为最正宗。两者相辅相成,非常有意思。到了下一代,没有去过兰州的,就知道那里的拉面出名。

都知道香港的稀饭就叫粥,粥里面有肉,还有其它东西,反正是咸的,很好吃。而襄阳的稀饭就是稀米饭,要想吃咸的,就要配上大头菜,也叫“孔明菜”,是诸葛孔明发明的。

据说,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在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躬耕读书时,在山上发现了这个菜,襄阳农人都叫它“芥菜疙瘩”,于是诸葛亮回家用酱将其腌制,腌制好后,清脆可口,于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带着路上吃,军队军人们吃着大头菜,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后人为了纪念诸葛孔明,尊称它为“孔明菜”,老百姓看它长得头大脚轻,也叫它“大头菜”,非常形象。

这个习惯不太好,喜欢吃咸的人,一般血压都偏高,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是,过去人们吃盐要靠买,穷人一多,就想了这个办法,早餐吃大头菜,算是节俭生活的写照。

于是造成了越穷,越想致富,穷人没门路,就想着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并被称为美德,一代一代地发扬继承,将其放大。

有钱人,山珍海味,后代们从小吃惯了,一时受穷,怕受不了,于是更穷;穷人家一代又一代,积攒了银子,发了财,买了官,盘剥人民,然后致富,三代之后,然后又返贫,循环往复,老天有眼,一点都不偏差。所以说,饮食好坏,决定人的未来。

天天上馆子,吃香喝辣,不见得身体健康;日日在家吃糠咽菜,不见得身体很差,反而清心寡欲,更有出息。德志的父亲出身卑微,自己也不咋地,则希望下一代能有所改观,虽然这个希冀在德志的父辈那里就已经开始,但德志似乎生不逢时,偏偏没有遂愿,只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推己及人,许多人、多数家庭也是这样想的,都巴不得儿孙听话,一代比一代强,但是,能够真正遂愿的少之又少。

德志一边走,一边想。他的心事,尹懋不懂,还以为德志生性懦弱、没有主见呢。

从大路走,方便,从小路走,近便,以和为贵,不伤和气。

从大路的好处是,尹懋不晕。走小路,山坡较陡峭,脚下不稳,容易摔倒,摔倒之后,定要从山坡滚下,尹懋近两年横向发展,势不可挡,滚下的可能极大,为了人身安全,避免以后工伤认定的麻烦接二连三,不如走大路,哪怕绕圈子,也值得去做。

可以想象,如果尹懋出事,第一责任人就是德志,因德志离他最近,恐怕说不清道不明,要解释好半天,人家还不一定相信。

到贾山家,他正在刻字,好像他这一辈子,专为刻字而生的。

他有这个手艺,哪怕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没打到钱,反而被介绍所的人骗,也无所谓,贾山有钱,儿子打工受挫,他就是儿子的最大的支持和保障,只要携带银行卡,走遍天下都不怕。

贾山不怕找不到工作,不怕失业,他只要把字刻好,就稳定只赚不赔。

如同木匠,不会失业,除非自己把自己给辞退了,没有老板来告诉说,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木匠和石匠,在农村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最受欢迎的。

人总会死的。

土家族的人,老了,不实行火葬政策,青山多得是,何愁埋忠骨?当然,这忠骨是对所有逝者的一种尊重的说法。

人在将死之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前,都要请木匠师傅来做棺材,做好、上漆、阴干、再上漆,这样,黑色的棺材就做好了,放在柴棚或者闲置不用的屋里,或者山墙头,太阳晒不着、风吹不到的地方存放。

有时候德志走访村民,一进客厅,就发现在客厅一侧,放着一口黑漆大头棺材,或者有两口。家中有一位老人的就准备一口,有两口老人的就准备两口,或者为男方家的老人准备,或者为女方家的老人准备,两边四位老人,就要准备四口黑漆棺材。

德志才开始看到棺材,有些意外,因为在德志所居住的地方,只有看到老人快不行的时候,或者在已经断气的时候,才打制棺材。等到棺材打制完工,才上漆,上漆之后不是马上就干,结果,当人们抬棺材的时候,就容易和油漆正面或反面接触。

从卫生角度来考虑,土家族的人还是准备充分些,当家中老了人,在办理后事的


状态提示:第072章 人的墓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