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宦海风流>第八章 婚礼
。保举,监督,评估等权利,而不能直接任命或罢免。(和现在的省委任命地方干部又自不同)

掌了大印,甚为欢喜。但也有忧愁烦恼。这便是既然成为正式官员。相应的“zi you度”肯定小了很多,将受到更多约束,一些先前可守可不守地制度规定。都得一一遵守,比如准时“上下班”和“点名”。

古代地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例如上班,《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所以,古代公务员在这方面要较为辛苦些,一大早,便得急急起床,前往县署报到上班。具体时间落实为chun冬二季是卯正一刻,约合现在早上六时;夏秋季是卯初一刻,约合现在五时半左右。丁晋xing子虽然勤奋,但早先习惯了睡懒觉,这时便很是叫苦,如果可能,他情愿被罚些俸禄换取片刻贪睡,可惜z fu对官吏迟到地惩罚可不只是简单地罚款了事。

《职官令》中,有明确地法令规定:内外官员应上班而迟到者,迟延一次处十小笞板,就是用竹板、荆条抽打你十下。

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迟到既然要受处罚,无故缺勤或擅离职守惩罚当然更重。按照制度,z fu机关派有专责人员,每天进行“点检”。规定:“若点不到者,一点笞十”,即一次点检不到者,受十下答刑,两次二十下,三次就能打得你半月下不了床,倘每次“点名”不到,完全不来上班,就计算天数,按“无故不上班”的罪名议处,惩罚更严酷。

早上上班,点名完,然后书吏分别领取各个科室地印章(签押),衙役分别进入各自班次的岗位,秘书、侍从开启公堂之门,最后是“领导们”各回其部门,一般是先开个部门小会,总结分配下今天要完成地任务,然后各司其职,开始处理公务。一直要忙到中午时分,“鸣鼓”响过,这便是通知吃饭时间到了,有个“午休时段”,大概有一个半时辰,让大家吃饭休息。

县署设有机关食堂,但大部分人不会在这里吃饭,而是回家悠闲地吃口老婆烧的菜,只有如丁晋这等家眷不在身边或者光棍汉才会无奈光临这里,说实在话,大食堂的饭菜确实一点油水都没有,要是能做得如同招待贵客的“小食堂”一半水平,相信很多人都会留恋不舍。

吃完饭,还有一段比较长的休息时间,除了那些午间必睡的“神仙翁”外,众官吏或练字读卷,或闲聊吹牛,或还有些老实厚道之辈,抓紧时间处理公务。每当这个时候,丁晋便会寻那些积年老吏攀谈请教,从他们口中验证一些自己在处理公务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古代官府下班的时间很早,这大概是唯一能称道的地方。规定是chun分后于申正(约四时)散班,秋分后于申初(约三时)散班。报时的“鸣鼓”响过,待得“点检”人员点名后,大家就可以6续下班回家,当然如果当i工作没有完成或是遇到紧急公务,便会“加班”,不过没有加班费。

这便是丁晋一天的工作时间安排,在平遥县署的时候,他以为全天下的机关都是这样严谨的上班、点名、下班程序,直至以后到了其他地方,才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前紧后松”这些话是如何演绎而来的。除了这些上下班的规章外,对于官员的约束和处罚条例,还有许多许多。可能在外界人看来,官人是多么的风光清闲,其实根不是那么回事,只要你身入其境,就知道当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一个基层小官吏。

除了上面说过的考勤方面的严厉惩罚外,加在官员头上的处罚条例,还包括你工作中所犯过错的责罚。

比如你在办公写时要注意:一般公用白纸,重要公用加工处理过后可防虫蛀的黄纸,如果搞乱,轻则这封公重新拟过,重则便要接受打板子的惩罚,摊上急用的案,处罚尤重;还有户籍管理上的严格规定,户口册上必须有“印籍缝”,就是在两纸连接的地方盖印,以防有人作弊抽换或散落,如果有一处漏过,负责人除了罚款外,还要“仗其脊背”,这是大周的“五刑之一”,是比较严厉的惩罚了。

犯错既然要处罚,那处理公务的时候就细心点、慢点不就行了?其实大不然,细心点虽好,但交办公的度不免慢了,而经办公事任务”却也有着严格的时限。

《周令》规定,官书“不得滞延”,在z fu机构停留的时间:“小事三i程,中事五i程,大事二十i程”,即是小事最迟三天办完,中事五天,繁重的大事最晚不过二十天。如果经办过了时限,“其书修撰、审核、执行者一律查办,按延误时i计算责罚,规定:一i各十,三i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也是要仗脊背的,非常要命。

综其所述,大家可以看到当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件,除了那些“特别关系户”,庸人、懒人、痴人都不适合从事这份工作,勉强为之,徒耗心力,还不免招祸。但是这世界上的事便是这样,其越艰苦,风险越大,其回报也可能越丰厚。

当朝那些身处高位的“大佬”们,很多也是经历了一番痛苦


状态提示:第八章 婚礼--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